今天(11月21日)下午,以“数智新引擎,教育新生态”为主题、为期两天的2025年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圆满落幕。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总结交流会并讲话,部署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为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添新动能。
副校长赵宪忠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曹静等出席,相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人及代表,各学院及培养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参会。

郑庆华指出,通过主论坛报告和7个分论坛研讨交流,大家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验资源、教学质量管控”的三个转变,努力实现“传统培养路径依赖、教学管理模式、培养成效评价模式”的三个突破,从而实现“针对性地教、个性化地学、多维度地评”,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着力培养好“学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复合交叉人才”三类人才。
十大重点改革任务

郑庆华部署了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他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协同配合。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扎实做好“十五五”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今天上午,会议7个分论坛同时开讲,分别聚焦“面向四个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高质量贯通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的‘根科学’与‘创新源’”“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破界融合推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提升思政引领力”“评价牵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7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大家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推动AI赋能学科专业升级,适配个性发展,释放学生创新创造力。”
“构建‘2+X+Y’全链条贯通路径,以一体化方案实现系统性培养重构。”
“构建‘1→0’培养知识链、课程群,开辟基础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新赛道。”
“重构评价标准,推广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建立跨学科的双聘制度,鼓励教师跨学院、跨学科合作。”
“研制专业引导下的社会实践体系、大思政实践体系。”
“加快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大数据系统建设,形成多维、动态评价体系。”
……
总结会上,各分论坛分别作了交流发言,针对问题提出了诸多意见建议和相应的解决举措,其中“人工智能赋能”“跨界融合协同”“重塑人才培养范式”等成为高频表述。据了解,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将有机融入学校“十五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编制中。
谋篇“十五五”,共绘新图景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数智赋能为引擎
以融合创新为驱动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来源: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
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文字:黄艾娇、樊宗鑫
图片:江平、宋宇星
视频:宋宇星、武毅翔
编辑:樊宗鑫
责编:聂阳阳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