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在年轻人中火了。
12月,随着“考研季”“考公季”拉开大幕,那些执着“上岸”的年轻人再一次奔赴“战场”。作为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频流行词,“上岸”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上岸”教师、“上岸”公务员、“上岸”研究生,甚至连相亲成功、结婚生子都可以称为“上岸”。
诚然,“上岸”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和抵达,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然而,那些挣扎“上岸”的年轻人,真的上对岸了吗?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正的“岸”又是什么呢?
当“上岸”成为一门“学问”
再过几天,济南某大学大四学生丛铭将经历人生中第一次考研。对她来说,考研是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成功“上岸”,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就业方向和人生选择方面的“赛道拓宽”。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备战考研的半年时间里,丛铭时常觉得迷茫。她会陷入自我怀疑,担心选择正确与否,更担心选择带来的结果。在投简历、考公、考研中,丛铭挣扎地选择了最后一项。
“不管结果如何,我认为都是有好处的。如果成功‘上岸’,学历有了提升,肯定不是坏事。如果失败也没关系,可以积累经验,来年再战。”丛铭说。
和丛铭一样,刚刚工作的吕佳也提到了“上岸”一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吕佳成功应聘至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工作,收到offer那天,她在朋友圈祝贺自己,配文为“成功上岸”。
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上不完的“岸”,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坚信,挣扎上岸的痛苦,总有一天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尤其在“考试”层面,“上岸”不仅代表着考试结果的顺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安定的代名词。
告别“社会时钟”带来的焦虑
互联网总能定义一些新的语言。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联合夸克发布的《2023年轻人搜索关键词报告》显示,“上岸”是2023年年轻人搜索关键词之一。其中,“上岸”公务员、“上岸”教师、“上岸”研究生、“上岸”国企更是成为“上岸”排名前4位的搜索热词。
如今,“上岸”的释义也越来越丰富,涵盖了升学、求职、相亲、婚育等领域。当“上岸”成为“社会时钟”,那些迟迟上不了岸的人,开始被焦虑所困扰。
通俗来讲,“社会时钟”指的是“什么年龄去做什么事”。人从出生开始,似乎就开始不断被社会时钟“提醒”,每到钟声响起,如果未在恰当的节奏里回应,便容易滋生焦虑情绪。
”在应该“上岸”的年纪里,迟迟不能上岸,这样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吗?
当然不是!人生的意义,从不是你在什么年龄之前成为了什么人,而是体验了什么,品味了什么,沉淀了什么。
人生从来没有既定的导航。“上岸”只是人生中的一次选择,并不是唯一的路,不能因为此路暂时不通就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人生有很多选择和机会,如果发现当下的不适合自己,可以调转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就像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辞去高薪工作在街头摆摊卖诗的隔花人……他们都曾“上岸”过,但依旧归回最本质的生活,这正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抵达真正的“岸”
什么才是真正的“岸”?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它因人而异。
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岸”可以是任何地方。比如有人投身公益,有人下乡支教;有人在经历磨难时,仍坚守善良;也有人在尝尽失败后,选择重新出发。不论是否被理解、被支持,是否契合社会期许,那些正在探索自己想要人生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着“岸”。
年轻人是社会最具活力、最富生气的“试错”群体。应当知道,除了“上岸”之外,人生中还有很多青山绿水,当他们经过“青年”向“成年”转弯的路口,也应当知道,“上岸”其实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从社会角度,当“上岸”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和社会现象,我们便需要思考这种价值观是否健康、合理。我们不应苛责那些抱着“想上岸”心态的人,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躺平”。努力求“上岸”,固然是一种无奈,选择待在“海里”,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
年轻人的“上岸”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导向。有论文显示,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多元的人生体验,却处于高度竞争、阶层分化和各类问题矛盾集中涌现的社会转型期,其生存环境更加复杂,生存状态更加迷茫。
面对不确定处境的激增,青年群体更加注重发展前景与经济回报的稳定性,以确保在竞争激烈、充满风险的社会环境中,有更理想的选择与出路。也正因此,我们也应该鼓励年轻人树立更加多元化、包容的价值观,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平衡,以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济南宣传 文中丛铭、吕佳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