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它时而如春日里绚烂绽放的花朵,明媚而热烈;时而似秋日黄昏下的一片落叶,静谧而哀愁。
近年,总有一些声音,在教育的殿堂里回响,它们关于那些曾温暖过无数心灵的文字。
好文章,逐一被剔除课本的边缘,仿佛一场无声的告别,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尽管严厉,面对童真的孩子课堂上偷偷逃课倒并没有惩戒,而是耐心教诲他们;
《少年闰土》中讲述鲁迅自己年少时父亲还在世,家境还算殷实,自己尚且还是个少爷,家里还雇得起家佣,有幸结识了与自己年纪相仿的闰土;
读朱自清的《背影》,有人看到了父爱,有人却盯着那个爬栏杆的老父亲不放,爬栏杆这样的举动违反了交通规则,觉得这篇文章会教坏小孩子。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最质朴也最坚定的承诺,它跨越千年,依旧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份暗恋的苦涩与美好,又何尝不是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则寄托了对爱情永恒与美好的向往,让人心生向往。
然而,近年来,这股“剔除”之风,竟也悄然吹向了古典文学的殿堂,将目光投向了《诗经》中的名篇——《卫风·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经·国风·卫风·氓》节选
回到《卫风·氓》,当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悲剧的故事,更是一幅深刻反映古代社会风貌与女性命运的画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篇即以桑叶之茂盛,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美好与生机,充满了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里,诗人以鸠鸟贪食桑葚为喻。
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以免重蹈覆辙,透露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更是直接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在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
女性一旦深陷其中,往往难以自拔,其悲剧性不言而喻。
专家们提出了三点看似合理的理由,欲将其从课本中删去。
一者,认为其语言古奥,难以被现代学生理解;
二者,担忧其中涉及的婚姻悲剧,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三者,则是出于教材篇幅的考虑,需为其他内容腾出空间。
2022年的高考,当考生们翻开试卷,看到那道要求默写《卫风·氓》中句子的题目时,不少人直呼“真没想到”。
《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偷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如果读过《诗经·卫风·氓》则知道,此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氓》的再次出现,或许正是这样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提醒我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爱情、关于人性、关于生活的深刻思考,永远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感悟。
而《诗经·卫风·氓》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依旧触动人心,除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外,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共鸣与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