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考书与核心资料
官方指定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 / 第七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核心教材,重点梳理前九章内容,第七版新增 “现代控制理论” 章节(如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解析、最优控制理论)需重点关注。
《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刘豹编,辅助理解胡寿松教材第九章内容。
辅助资料
近 10 年真题及解析:鸿知考研网整理的 2004-2022 年真题,标注重复考点(如根轨迹法、频率特性分析、PID 控制器设计),真题重复率高,部分题目直接来源于教材例题或课后题。
核心题库:包含计算题、综合应用题,如胡寿松教材配套习题集、内部导师题库(涵盖真题原型及变形题),重点练习 “稳定性分析”“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等高频题型。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1. 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与公式推导:
经典控制理论:
掌握 “三大分析方法”(时域、根轨迹、频域)的基本原理,推导关键公式(如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表达式、劳斯判据条件)。
结合电路知识(如 RC 网络)分析典型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的传递函数。
现代控制理论:
理解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从微分方程到状态方程的转换),掌握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判据。
工具学习:
学习 MATLAB 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如绘制根轨迹图、伯德图,设计 PID 控制器并进行仿真验证。
熟悉 Simulink 模块,模拟典型环节(如惯性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的阶跃响应。
2. 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分析与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
经典控制理论:
根轨迹绘制及稳定性分析(如参数变化对根轨迹走向的影响)。
频率特性分析(如奈奎斯特判据、相位裕度计算)。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如 Ziegler-Nichols 法)。
现代控制理论:
状态空间表达式求解(如能控性、能观性判断)。
最优控制设计(如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LQR)。
真题分类:
按题型(如稳定性分析题、校正装置设计题)整理,总结答题模板(如 “劳斯判据步骤”“PID 参数调整流程”)。
分析苏大出题偏好,例如近年侧重 “多变量系统控制”“工业过程动态分析” 等综合题型。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综合应用题训练:
多变量系统分析:用 “状态反馈” 或 “输出反馈” 方法改善系统性能,联立状态方程与性能指标求解控制器参数。
工业案例分析:结合 “新能源汽车悬架系统” 或 “智能制造生产线”,用 “PID 控制” 或 “模糊控制” 解决实际问题。
3. 冲刺阶段(10-12 月)
全真模拟与答题技巧:
限时训练:严格按考试时间(3 小时)完成真题,练习快速组织答案的能力。例如,根轨迹分析题需标注关键点(分离点、与虚轴交点),频率特性分析题需绘制完整的伯德图。
答案优化:
步骤规范:稳定性分析题目需写出完整的劳斯阵列,控制器设计题目需列出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结果验证:通过 MATLAB 仿真或教材例题对比,检查计算错误(如传递函数化简、特征方程求解)。
查漏补缺与热点结合:
针对薄弱环节(如 “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自适应控制设计”)进行专项突破,可通过制作对比表格、思维导图强化记忆。
结合行业热点(如 “工业 4.0 中的智能控制”“5G 通信中的自适应均衡技术”),用 “现代控制理论” 或 “人工智能算法” 进行跨学科解读。
三、关键复习技巧
公式与模型记忆法:
经典控制理论:制作 “三大分析方法公式表”,标注适用条件(如根轨迹法的幅角条件、频率响应法的稳定性判据),对比时域与频域指标的关联(如超调量与相位裕度的关系)。
现代控制理论:总结 “状态空间模型转换模板”(如从传递函数到状态方程的步骤),梳理典型控制器设计流程(如 LQR 的加权矩阵选择)。
真题与教材结合:
真题答案需回归教材原文,例如 “劳斯判据的定义” 可引用胡寿松教材中 “通过特征方程系数排列成劳斯阵列,判断系统稳定性”。
分析真题重复考点(如 “根轨迹绘制”“PID 参数整定”),重点强化相关章节的例题与课后题。
实验与理论结合:
MATLAB 仿真:通过绘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验证动态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的计算结果,例如用step函数观察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下的响应。
Simulink 建模:搭建闭环控制系统(如电机速度控制),测试不同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例如对比 PID 控制与模糊控制的效果。
跨学科视角:
结合信号与系统(如 “傅里叶变换”)、数字逻辑(如 “PLC 控制”)辅助理解,例如用 “采样定理” 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关注交叉领域(如 “机器人控制”“过程控制”),补充《现代控制工程》等拓展书目,了解前沿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 MPC)。
四、注意事项
版本更新:
胡寿松第七版《自动控制原理》新增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章节,需学习 “Z 变换” 及离散系统分析方法。
对比第六版与第七版差异,例如 “现代控制理论” 部分的例题更新及公式修正。
复试衔接:
初试复习时同步积累专业术语(如 “能控性”“奈奎斯特曲线”),关注苏州本地产业实践(如苏州工业园区的智能制造),为复试笔试 “电工学” 或 “模电数电” 及面试奠定基础。
复试包括笔试(如机电学院考电工学、光电学院考模电数电)和综合面试,需提前学习 “微机原理”“C 语言编程” 等内容。
心态调整:
自动控制原理计算量大,需合理分配时间,避免焦虑。例如,每天安排 2 小时公式推导,1 小时真题分析,0.5 小时仿真操作。
五、真题与热点分析示例
真题示例:
经典控制理论:
计算题: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并分析稳定性(需标注分离点、与虚轴交点,引用胡寿松教材中 “根轨迹绘制法则”)。
设计题:用频率响应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相位裕度要求(需绘制校正前后的伯德图,验证动态性能改善)。
现代控制理论:
分析题:判断给定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若不能控则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其能控(需写出状态方程及反馈矩阵,引用刘豹教材中 “能控性矩阵秩判据”)。
热点示例:
结合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分析自适应控制策略(需用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理论设计电流调节算法,引用 “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验证收敛性)。
分析 “工业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的动力学建模(需用 “拉格朗日方程” 建立机械臂模型,结合 “PID + 前馈控制” 实现高精度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