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关于住校还是走读的利弊一直广受家长、学生的热议。毕竟,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能培养出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学生,而这对于越来越多陷入“教育焦虑”的家长或学生来说,无疑令他们难以抉择!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曾提到过,自己因为一些原因,把刚上初中的女儿,送到了寄宿学校,现在回顾那段往事,她内心充满后悔。
尹建莉老师说:“每次听到圆圆说当年那些生活细节时,我都为我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感到自责。”
为什么尹建莉看老师,会这么后悔,当初选择让孩子住校了呢?这篇内容讲一讲,住校的利弊,希望对你有一点启发。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对全国多地拥有寄宿的中、小学进行调查发现,近70%的住宿生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遭受过校园欺凌,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小学,相比于普通走读学生,遭遇欺凌的概率高出1.5倍。
看过综艺《少年说》,小女孩琪琪分享自己寄宿的故事,她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了,刚开始的第一周很难熬,琪琪几次失眠,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哭。
每天三点一线,没有爸妈的关心,琪琪感觉自己很难融入集体,没有几个可以聊的来的朋友。
班上的同学也觉得,她性格孤僻,不合群,很少跟她聊天。有次选拔班干部,同学们纷纷开始站队,结果,琪琪却因为不知道实情,选错了队伍。那以后,她就成了被针锋相对的一个。
琪琪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选错的不只她一个啊!为什么被针对的只有她?同学们开始嘲笑她,孤立她,还会翻弄她的书包、学习用品。琪琪更沉默了。
在节目上,琪琪哭着说:“我就想做个有妈妈的孩子!”
刚上初二的琪琪,性格变得敏感且自卑,在哪里都感觉,自己是个边缘人,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过,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算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看过琪琪的故事,我内心对住校的学生,升起了万般同情。他们在学校难过了,不开心了,都只能自己解决。有什么心里话,也不能跟家长说。
考砸了,被同学欺负了,只能自己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呢?
以腾讯教育网的调查数据来看,仅2017至2022年期间,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的学生,走读生占据70%,剩余30%才是住宿生。
通过数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是父母能提供能细致、全面的生活照顾。
孩子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父母都能知晓。还有,作息规律,到了时间就要睡觉,早起也是一样。
最关键的是,孩子有情绪上的波动、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帮助。
比如,一次没考好,回家跟父母聊一聊,吃一顿美食,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也有继续前行的动力,能更积极乐观的对待学习压力。
同时,走读的学生放学后拥有相对灵活的时间,可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需要特别攻克的学习内容等,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利于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节奏。
当然,住校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孩子可以的自理能力提升,而且在学校的学习氛围更浓厚,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只是,住校和走读的优劣势一相比,很容易就看出来,哪个更适合孩子了。
我们这边的大部分初中,都是要求孩子住宿的,说是方便统一管理。也有学校是不要求,必须住校的。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跟孩子商量后做选择。
如果打算让孩子住校,下面的6件事,请记得提前告诉他:
1、别轻易对别人掏心掏肺
做人要有边界感,别轻易把自己的家庭情况、隐私,一股脑告诉别人。因为这也有可能,成为你们日后闹矛盾时的利器,伤害到自己。
2、别说别人坏话
即使你再不喜欢一个同学,也别说他坏话。一是没必要,二是容易招来误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3、照顾到同宿舍人的感受
集体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别只顾着自己,室友的感受也同样重要。
4、学会说谢谢和对不起
面对同学的帮助,记得及时说“谢谢”,如果做错了事情,或者无意中伤害到了别人,也记得及时说“对不起”,这是基础的礼貌用语。
5、别盲目攀比
别人的鞋子、衣服、生活用品是品牌的,自己不一定也要拥有。来学校主要是学习的,而不是为了比较日常用品。
6、有事情随时跟父母沟通
宿舍一般都有电话,可以打给家里人。所以,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想不通了,难过了,都可以打给家里人。跟爸妈聊一聊,他们非常期待你的电话。
枕边育儿寄语:
我家大宝已经上四年级了,我们很快也要面临“住宿还是走读”的问题。我想说,不必要当做洪水猛兽,或许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面对!你家孩子走读还是住宿,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