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填报志愿,有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志愿数量增加了,不管是专业+院校模式的96个志愿,还是院校专业组的45个,都比老高考的数量增加很多,比如四川老高考是9个志愿,贵州老高考是8个志愿。其他省份也类似的,情况差不多。
但是新旧高考交替,数量变多,导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家庭填了一部分后,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凑数填上去的,关键有很多家庭录取的志愿就是那些凑数的。这个结果还不能怪别人,因为都是自己填上去的,尤其是没专业调剂的省份。经历过的家庭可以评论区滴滴,不过没经历过的家长现在感受不到,可以把这篇文章收藏,等到高考录取后,或者填报的时候来看,就知道我说的啥了。
那为什么会去凑数?我们又该咋么解决这个问题。
数量太多不是好事吗?怎么会出问题,真不是好事,因为大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老高考的数量少,大家都很谨慎,比如9个志愿,你会冲5个或者6个吗,其实不会。同样数量少的情况,大家对每一个院校都是认真研究过的,所以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数变多了,其实就不会。而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大家会变得大胆,心里想着,反正这么多志愿,可以大胆冲,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导致报考出现问题。这个是心态变化引起的,不信大家可以去问问哪些新高考第一年的家庭,有多少吃亏的。
其实这个点也是心态引起的,给大家举个例子就知道,贵州首届新高考,96个志愿,然后很多家庭填前面50个60个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但是最后30个40个的时候,就开始凑数了。为啥呢,觉得这么多志愿,不会到最后才录取,前面就走了,后面随便填呗。还有一种就是,看我们最后一个志愿,位次对比老高考的位次,发现已经超过了1万名2万名什么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了,我们都留了这么多分数了,后面开始凑数。有更严重的是直接不填了。但是新旧高考的变化,导致了录取数据发生大变化,结果预留的分数不够,最后被凑数的录取了。没填满的被滑档了。
老高考的9个志愿8个志愿,咱们需要准备多少所院校,20来所就够了,最后排除剩下9所或者8所,严重的无非也就是30所了不起了。但是45个志愿,你需要准备多少所大学做储备,按照一校一专业组的情况,那就需要80到90所,就算同一所大学选择2个专业组,那么也需要70来所。如果是贵州的96个志愿,咱们需要准备多少所,至少150所,甚至达到200所,为啥这么多,因为专业+院校模式,大部分院校都只有一个专业,如果咱们目标是2-3个专业,院校数量要少一些。可是这个准备,大部分家庭是没有时间研究的,最后只能看院校和专业名字,加一些保研、学科评估等维度去做筛选。可是这些院校的真正情况咱们知道吗?举个例子,同样是车辆工程,西南交大、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川农等等,名字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研究方向一样吗?这就是为啥凑数的原因。
其实还有很多,咱们说三个点就差不多了。接下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核心一句话,你的志愿表上的每一个院校和专业,都是真正思考过的,千万不要我以为,我感觉没问题。最后的结果往往就出现在这些地方。尤其是新旧高考交替,新高考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各种规则、数据和模式的改变,导致录取数据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一定要小心。另外就是大家提前研究,根据诊断考试去做区间筛选,举个例子,我们家平时位次在10000名左右,那么高考咱们会上到1000名吗?可能性非常小,同样咱们会掉到8万名吗,可能性也非常的小,所以咱们也就在6000到30000名这个区间波动,那么这个区间符合咱们家的院校专业,是不是可以提前筛选出来。
另外就是大家可以用这个10000名,去完整的填报一个方案,比如贵州96个志愿,我能不能填出来,怎么排序,为啥这样排等等。同样四川45个志愿,你能不能把45个院校专业组去完整填一遍,看看能不能解决,同样这些方案当中,数据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可能出现大变化,风险在哪儿?有了这个流程后,其实最后高考出来,无非就是用数据去做比对即可,没太大的变化,你还会去凑数吗?同时咱们这样做了后,你到底会不会,其实结果也很明显,如果自己搞不定,那么早点去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