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源:梁笑家的院子
高考作文如何从45分迈向50分?
身边有朋友问:我家小孩,上了高中后作文都在45分左右,上不去也下不来,咋回事?
我正儿八经的恭喜了朋友。
作文稳定在45分左右,说明几个问题:
审题是没有问题的,都能准确找到题目界定的范围。
表达也是没有问题的,基本都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结构还是没有问题的,一篇作文的基本要素该有的都有了。
素材仍然是没有问题的,掌握的素材在写作时都基本放到了该放的地方。
还是说议论文吧,这是多数人最容易掌握的文体。45分的议论文,属于中规中矩地写。就像往火锅里倒食材,哇啦啦扔一堆论据,诸如“调查显示”“某某曾经说过”“历史上曾经”之类。老师通常留下一句“论据生硬”“缺乏感染力”等评语。到了高考阅卷人那,直接划拉“45”。
别慌!今天我们解锁让论据“活过来”的“简单套路”,从“中不溜”的45分迈向优秀段的50+!
让论据拥有“呼吸感”
你引用“故宫数字文物库存收录186万件藏品”。这是不是干巴巴的?
如果你加一句“每件藏品背后,都残留着修复师手工录入3D坐标的指纹”,是不是瞬间就有了温度?
你写“敦煌壁画修复体现文化传承”,自己看了有没有觉得眼皮子直打架?
如果你改成:“当莫高窟修复师用骆驼毛刷除尘时,杭州的程序员正编写AI色彩修复代码,传统与现代在数字丝路上击掌。”
哎,是不是感觉两个时空一下子就折叠起来了?
你写“爱迪生为了发明了电灯失败了千万次”,这话老师没见过10000万次也见过9999次,早就麻木了。
如果你写成:“一代卷王爱迪生,在实验室啃了1243个冷三明治之后,直到在啃第1244个时,才偶然找到‘钨丝要碳化’的秘诀!”老师看完了,可能都想点一杯奶茶给他烧过去。
这样使用论据,论据才是“活的”,阅卷人好歹得给你多加2分。
要尝试设计逻辑“暗扣”
要注意情绪的转折。你写“我们的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信息茧房的问题”,太生硬了。能不能改成:“当我们惊叹于5G的速度时,也要警惕信息茧房的生成。”从“惊叹”到“警惕”,完成情绪的转折,悄然之间完成论证转向。
让关键词进行语义迭代。“创新”是中性的、阐释性的;“破坏性创新”是负面的、反面论证;“伦理框架下的创新”又回归到正向,可以是提出的建议。语义的迭代,实际上包含了完整的思维演进轨迹。
有了这些逻辑上的暗扣,就营造出逻辑严密气场,值得多加1分。
要注意语言的“分寸感”
精确控制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在议论文中常常要用到。选择“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还是“必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体现了论证的严谨度。善用“在特定情境下”“多数情况下”等限定词。
发挥否定词的对比效果。类似“不是……而是”的句子,其实暗含着比较。比如“不是消灭传统,而是重构传统基因序列”,悄然间设立了比较标准,跟“不是……就是”的二选一完全不同。
合理、恰当使用这些关键衔接词,显得用词精准到位,值得多加1分。
找到行文的节奏感
连续的论述段落之间,比如正反两方面论述段落之间,应考虑插入一个一两句的短段落,写上诸如“这个逻辑链条看似完美,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之类,制造认知顿挫点,形成呼吸节奏。
论点的引出造点悬念。比如,开篇先抛出矛盾现象“当电子书阅读量增长300%时,实体书店的沉浸体验价值反而溢价27%”,然后再引出你的观点,呼吸之间,相当于造一把“钩子”把人勾住了。
节奏配合行文,让你的作文会更加顺畅流利,这1分是得考虑加上。
说到底,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的细节。
议论文和记叙文一样有细节。
他们如同毛细血管,虽不显眼,却彰显着论证的生命力。
写得好的议论文,往往在理性框架中蕴藏着感性的触角,用克制的表达传递着深层的思辨。
这正是细节的力量所在,这也是从45分迈向50分的“简单套路”。
【附】
作文水平其实也没太多诀窍,每个老师说的内容相差无几,基本上就是一个“积累”。那从哪开始呢?
表达的积累,从写开始
小时候老师让写日记,其实就是积累。
也不一定非得每天写完一整篇完整的作文,可以是一句、一段。
写得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写,想到什么写什么,锻炼表达的能力。
写得多了,自然越写越好,表达也越来越精准。从一组词一句话写到一段、一篇,这是积累的过程。
有人说:我没有这个习惯。
——很好,重复七天就可以养成习惯。
有人说:我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很好,那就把你刚说的话写下来。
有人说:我周末都在外面没办法带纸和笔啊。
——很好,你的手机如果只当板砖用,不如直接拿去砌墙吧。
素材的积累,挖掘课本中的宝藏
对于正常人,阅读无需复杂,不必追求名著、课外读物。
要利用好你的课文、试卷、字典,挖掘里边的宝藏。
课文本就经过千挑万选,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熟读课文,清晰流畅地表达完全不成问题。如果学会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那写起来轻松愉快。
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是个宝。有意识去精读这些试卷,那么每个学期都能积累几十个素材。这些素材到写作文能派上了大用场。
字典是很多人容易忽略。字典是工具书,看字典不但可以积累词汇量,提高用词的准确性,里边的例句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只不过,由于人的本能,绝大多数孩子往往下意识地抵触看课本、看试卷,翻字典也没有主动扩大学习面的意识。
文采的积累,修改能化腐朽为神奇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们树立了榜样,每个老师也都这么教。
但我们“修改”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平时写的一组词、一句话、一段表达、一篇日记,等等,都是可以修改的对象。
把这些积累的素材丢在一边,隔十天半月的,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觉得哪里不合适就改哪里,觉得怎么改更好就怎么改,觉得哪里读得不顺就改哪里。总之,就是多改,改它个面目全非。
大家都是正常人,不太可能个个下笔如有神,那就多锻炼修改能力吧,多改几遍,慢慢地就越写越麻溜。
语感的积累,大胆地读出来
别太要脸,真的。比大声朗读更丢脸的,应该还有很多的。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一个句子读起来很顺畅,那大概就没什么毛病。而如果你读起来感觉挺舒服的,那恭喜你,你颇有文采了。
不只是课文,你平时随手写的那堆乱七八糟的、鸡毛蒜皮的、异想天开的句子、段落或篇章。拿出来大声读。不一定非得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可以是自己的卧室和书房,甚至被窝底下。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大声。
大声朗读你积累的素材,你一定会发现其中可以修改的地方。
你就顺着朗读时的想法去修改。
你会发现,读着读着,改着改着,你作文常年在45分以上了,甚至语文也跟着比以前提高了一截。
不要监督,要共情式陪伴!
提醒一句,孩子习惯的养成,最好父母来陪同。
每天花点陪着孩子做呗,五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
你别左手刷手机、右手拿衣架啊!你这是监工,不叫陪伴。
你工作时,有人边玩手机边扣你KPI,你大概也很想掀桌子吧?
所以,将心比心,共情陪伴,哪怕坐在旁边发呆都好。
快速提高作文分数的“套路”
最后,回答朋友的问题:死磕议论文。
别管题目,总之就是写议论文。议论文最容易上手,因为人人都是“评论家”。哪怕嘴上沉默,内心也在评论。评论就是议论文。
考场写作时,只需遵循“总分总”结构:
开篇亮明观点(50字),正反事例论证(三段,每段200字),结尾回扣主题(100字)。
这样写,只要符合题意、结构完整,40分保底;若能精准用词、例证贴切、逻辑清晰,冲击50分不难;至于58分及以上,抱歉,这个真没法教。
还剩下二十天高考,每天花十分钟训练,就写开头一句“总”、中间三句“分”、结尾一句“总”,把“套子”做好,到时往里装东西就行。
这么干,就算你写离题了,阅卷人心一软也可能给三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