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死亡话题弊大于利
开心田螺
2025-06-12 00:01:42
0

新加坡《海峡时报》6月8日文章,原题:为什么保护孩子远离死亡话题弊大于利 我在为丧亲家庭提供支援工作时,经常目睹父母们艰难地向孩子解释亲人离世的情景。以我曾接触的3岁男孩A为例,他的父亲在脑瘤切除手术中离世。家人认为A太小无法理解死亡,只说“爸爸去医院做头部手术了”。当A不断追问父亲何时归来时,他被转介给我进行艺术治疗。某次治疗中,他在拼贴画活动中开始剪男性形象的头部。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缺乏来自成年人的解释,他幻想是医生切掉了父亲的头。

父母本能地想保护孩子免受死亡带来的悲伤与困惑。常有家长用“爷爷睡着了”“妈妈去远行了”的话术希望能缓冲打击。还有些父母完全回避谈话,认为不提死亡就能让痛苦消逝。但孩子能感知异常,用“睡着了”等隐喻缓冲打击,反而会让5岁以下儿童对睡觉或分离产生焦虑。缺乏明确引导时,孩子可能产生最坏设想。比如当亲近之人突然消失,孩子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且对方永不回来,甚至可能认为亲人之死是自己表现不好造成的。这种常见想法若不疏导,会导致愧疚、羞耻或焦虑。

关于和儿童谈论死亡的常见误解是:这会强加他们无法承受的情感负担。但根据认知成熟度,儿童最早3岁就可以开始接受死亡教育,只需根据年龄调整表述方式。5岁以下儿童难以理解“死亡不可逆”等抽象概念。他们可能反复提问,或通过黏人、易怒、退行行为(如吮吸拇指、尿床)表达困惑与悲伤。关键是保持生活规律,用简单诚实的语言解释:“爸爸患了严重的癌症,身体停止工作去世了,不能再陪伴我们。我知道这很难过,感到悲伤没关系,我们会一直照顾你。”要让孩子知道,悲伤是被允许的,同时也可以拥有与父亲相关的快乐回忆。即使语言能力有限,他们也能通过玩耍、绘画和音乐宣泄情绪。

对待6至12岁的儿童则稍有不同。他们已经明白死亡即是终点,但仍可能认为自己是致死原因或本可阻止死亡,从而产生自责。此时开放对话至关重要。营造安全空间鼓励提问,可用“你觉得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等话术引导深度交流。青少年虽认知上理解死亡的永久性与普遍性,但正值处理自我认同、未来规划、人际关系等复杂议题的时期,哀伤可能表现为沉默、愤怒、疏离。他们最需要的是对其自主权的尊重与非评判性倾听,比如说:“我随时都在。”

不必等到家人离世才谈死亡,宠物死亡、公众人物去世甚至路边的死鸟,都可作为教育契机。虽然对话的情感强度不同于亲人离世,但有助于打破“死亡是禁忌话题”的观念。(作者格蕾西亚·林,林悦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印尼华校:一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 蒋铮 温泽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温泽广 曾潇 印尼万隆是著名的避...
“教育强国:特色高校改革发展论... 人民网讯 9月19日,“教育强国:特色高校改革发展论坛”在外交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外语院校的专...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 金秋时节,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四年级组于近日成功举办了以“普通话,让我们的交流更美妙”为主...
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师... ◎摘 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质量直接关乎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关乎到教育强国建设根基。...
职业教育服务强国高质量发展高峰... 扬子晚报网9月19日讯(记者 张可)9月19日,由全国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
济源:轵城镇东轵城小学队列队形... 为锤炼学生纪律意识、增强班级团队凝聚力。近日,济源市轵城镇东轵城小学组织开展了队列队形比赛,全校学生...
管城回族区大王庄小学让普通话成... 大象新闻记者龚丰硕 通讯员侯军萍图文 9月15日至21日,管城区大王庄小学紧扣“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齐村镇联合齐村中心小学开展“网... 为切实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构建清朗校园网络环境,9月16日,齐村镇联合齐村中心小学开展“网络安全...
我校2025年度新入职教职工岗... 为构建完善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帮助新入职教职工深入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教育教学...
共研开放日,同筑理解路 | 山... 为进一步搭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太原市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