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考试篇目,加粗部分为重点复习篇目。在复习七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文言文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有完整电子版复习资料。
七年级:《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活板》
八年级:《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文言文的实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要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一词多义的词语。例如,“走”在古汉语中有“跑”的意思,像《木兰诗》中的“双兔傍地走”中的“走”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行走”。
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记住课文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和意思。比如《卖油翁》中的“但手熟尔”中的“尔”通“耳”,意思是“罢了”。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例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受到扰乱”“使……劳累”。
虚词用法:文言虚词虽然意义比较抽象,但也是理解句子的重要部分。像“之”“而”“以”“于”等虚词,要掌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如“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特殊句式
判断句:文言文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例如《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省略了宾语“渔人”,应为“便要(渔人)还家”。
二、课文内容理解
要能够准确概括每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桃花源记》主要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通过对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的描写,展现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像《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于有明确人物形象的文言文,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卖油翁》中的卖油翁,通过他精湛的倒油技术以及对陈尧咨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个身怀绝技、谦虚沉稳的人。
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她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归来后又拒绝高官厚禄,体现出她的孝顺、勇敢、不慕名利等优秀品质。
三、复习方法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把每篇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式、内容理解等整理成笔记。可以按照课文顺序制作一个复习手册,方便查阅和记忆。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例如把一词多义的词语用红色笔标注,把通假字用蓝色笔标注等。
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巩固复习成果。练习题可以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类型。做完练习题后,要认真分析错题原因。如果是字词理解错误,要重新复习该字词;如果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有偏差,要回到原文仔细阅读,找出问题所在。
(一)(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
(3)谈笑有鸿儒( )(4)往来无白丁( )
22.下列句子的语气与“何陋之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B.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D.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杞人忧天》)
2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这篇铭文主要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把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凸显出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出名,有名。神异。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2.A
23.(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4.文章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说明陋室可与古代明贤的陋室媲美,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进而以明贤自况,表现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意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实词解释。
(1)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
(2)句意: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神异。灵: 神异。
(3)句意: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同“洪”,大。
(4)句意: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22.本题考查语气分析。
“何陋之有”意思是:这有什么简陋的呢?是反问语气。
A.句意: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是疑问语气;
B.句意: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帷兔呢?是反问语气;
C.句意: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是反问语气;
D.句意: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但时太阳、月亮和星辰难道就不会坠落下来吗?是反问语气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重点词语有:斯,这。德馨,德行美好。
(2)句重点词语有: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扰乱双耳。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2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神异。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此处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名贤自比,说明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的高尚德操与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品格三方面写出莲花的“君子”性。
B.文章以“君子”喻莲,表明作者对高洁道德情操的追求。
C.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D.文章借景抒情,直接表达情意。
28.结合选文,联系现实,写出你对当今时代应做怎样的“君子”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很更加少多
26.(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泥的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莲的茎)里面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7.D
28.提示:围绕现时代“君子”标准,与选文有关,合理即可。
(二)(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B.其境过清(凄清)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D.悄怆幽邃(深)
8.用自己的话说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意思,力求表述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坐潭上”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文章在语言使用、写景技巧、表情达意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请你以第②节为例,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宗元
7.C
8.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示例1:第②节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以鱼的“空游无所依”来写出水的清澈。
示例2:第②节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一静一动来描写谭中的鱼。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7.C.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9.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分析可知作者“坐潭上”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原因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赏析角度不唯一。
示例一:侧面描写。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直接写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示例二:动静结合。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鱼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由此转为写动。动静结合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之清、鱼之乐。
(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5.用“/”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6.解释词语。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2)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
17.翻译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学习由哪两个关键环节组成,这两个环节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6.味美困惑
17.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18.学习由教和学两个环节组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9.不多余,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文章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