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感染宿主:
口腔途径: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病毒颗粒随食物或水进入昆虫的消化道,然后侵入细胞。
伤口感染:当昆虫受到伤害或被其他捕食性昆虫攻击时,病毒可以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交配传播:某些昆虫病毒可以经由交配过程中的体液交换进行传播。
垂直传播:部分病毒可从受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后代。
接触传播:在一些情况下,病毒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或物体间接感染其他昆虫。
不同种类的昆虫病毒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感染宿主。例如,核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通常通过口腔途径感染昆虫。了解特定病毒的传播机制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昆虫病毒主要靠()感染
A、接触
B、口器
C、伤口
D、A、B、C、
B
昆虫病毒是指以昆虫为宿主的病毒。既能在脊椎动物体内或高等植物体内增殖,又能在昆虫体内增殖的病毒很多,如动物病毒中的布尼亚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与黄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的水疱性口炎病毒属与狂犬病毒属,以及植物呼肠孤病毒组与植物弹状病毒组的许多成员。
扩展知识
从生物学角度讲,可以认为昆虫是这些病毒真正的宿主,但习惯上仍把昆虫当作这些病毒的媒介看待,理由之一是因为这些病毒与昆虫已建立了平衡关系,虽然能在昆虫体内增殖,但一般对昆虫不表现病原性。所以,狭义地讲,昆虫病毒是指以昆虫为宿主并对昆虫有致病性的病毒。国际上已有几种昆虫病毒制剂在市场上出售,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等。中国研究以核型多角体病毒防除棉铃虫、油桐尺蠖、桑毛虫 、茶毛虫、舞毒蛾、粘虫、斜纹夜蛾和扁刺蛾,以颗粒体病毒防除菜粉蝶、小菜蛾、黄地老虎和茶小卷叶蛾,以质型多角体病毒防除松毛虫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昆虫病毒的研究发端于家蚕的病害,中国陈旉所著《农书》(1149)中即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病的记载,即中国农民俗称的“脓病”。20世纪初才证明“脓病”病原是核型多角体。以后逐渐开展了对农林害虫与医学昆虫病毒病的研究。直到40年代第一次分离提纯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后,昆虫病毒才真正进入病毒学研究的时代。所以,就发展过程讲,昆虫病毒大体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①证明病毒是许多昆虫疾病的致病因子;②认识昆虫病毒的性质;③研究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