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里话多,有的孩子在家里话少?
一些父母认为是因为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过我们认为,应该是与大人在家里和孩子的沟通方式相关。
我们的体会是,如果大人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认认真真和孩子说话,在和孩子对话时保持专注、倾听,表现出兴趣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大人之间经常聊天、讨论,大人能做到和孩子聊天时不打断、不反驳并适当推进和引导话题,孩子会更乐于和爸爸妈妈说话、聊天。
1、从孩子很小时候起,就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说话
在小区里走动,经常看到推着婴儿车一言不发的大人和坐在婴儿车里不“说”不笑不哭不闹的宝宝,也能看到带娃的大人们凑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把各自带的娃“晾”在一边,让娃们百无聊赖。
这有什么不好吗?难道还让大人和小孩子边走边聊?对,就是边走边聊。
小孩子是有自己感觉、认知、情感的独立的小人儿,他/她虽然可能还不会说话,但并不代表他不能理解大人的语言、不能和大人沟通。事实上,大人和孩子说话越多,孩子越会表达自己,不会说话时用表情、笑声和肢体活动,学说话、会说话了,孩子就会开始用语言表达。
所以,孩子小时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我们就会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说话。
和孩子一起观察世界——“来,我们看看小树,春天了,小树发芽了呢,看到了吗?”“哦,今天天气真好啊,多好的太阳,多好的风。”
和孩子商量后面的行动——“我们去小湖边看看好不好?”
和孩子讨论他的感受——“来,爸爸/妈妈摸摸小手,看看宝贝冷不冷呢?”
让孩子选择他要吃什么——“我们吃点米粉呢?还是吃点果泥?”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小人儿来和他说话,使用完整的语言,不用那些专门说给小婴儿的、支离破碎的“儿语”,也不用行动代替。
这样,孩子会慢慢学会理解语言、学会表达自己,到孩子一岁以后,你就能看到一个会表达自己需求、能够和大人通过行动或者语言沟通的活跃的小人儿了。
大人和孩子说话,不是为了教孩子说话,更不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说话。孩子说话有早有晚,早晚都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交流、培养孩子大人之间交流的习惯。对孩子一言不发的大人,只能培养出对大人一言不发的孩子,喜欢并且享受对孩子说话的大人,自然会培养出喜欢和享受对大人说话的孩子。
2、对话时保持专注、倾听,表现出兴趣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无论孩子多大,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大人都要尽量停下手中的事情,专注于对话本身,不能三心二意,让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得到关注、尊重。
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玩手机;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看电视;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做家务;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打游戏;孩子来和你说话,你不回头,不看他。这样的大人,让孩子如何愿意和你说话?
“爸爸/妈妈,看,花开了。”“嗯。”
“爸爸/妈妈,看,一只小鸟。”“啊。”
“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看猫和老鼠好吗?”“你自己看,我没空。”
“爸爸/妈妈,你说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我不知道。”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冷淡、没兴趣,孩子也不会愿意和大人说话。我们家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
“爸爸/妈妈,看,花开了。”“真的哎,好漂亮的花,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爸爸/妈妈,看,一只小鸟。”“哦,好漂亮的鸟。爸爸妈妈小时候,鸟可多了,有好多麻雀、喜鹊、布谷鸟,还有大群大群的乌鸦呢。”
“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看猫和老鼠好吗?”“好啊,看看可怜的汤姆又被杰瑞捉弄成啥样了?其实我觉得啊,猫和老鼠虽然天天打闹,可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呢。”
“爸爸/妈妈,你说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说法可多了,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因为气候变化,还有的说是火山爆发,还有的说是小行星撞地球。你看到的书上是怎么说的?”
因为我们总是表现得乐于倾听、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兴趣,并且做出积极的反应,有时候还有意引导话题,孩子们从小到大,遇到新鲜、好玩、自己感兴趣的事,都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分享、讨论,由此还培养出全家的“清谈时光。”。
3、培养全家的清谈时光
或是上学日的晚餐时间,或是在周末全家外出就餐时,或是在上学下学的车上,孩子们会发起和爸爸妈妈的聊天,话题从学校发生的事、他们正在看的书、网上的某个段子、广播里的某段相声,到希腊诸神、人会不会转世、美国到底有没有登上过月球,天上地下,无所不包。
孩子们会分享他们的故事、发现和观点,大人们也贡献自己的观点,并且分享自己了解但孩子没还不知道的故事、知识和观点,一家人你一句我一句,经常能聊上半小时、一小时,孩子大人都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光。
其实大人们大多会有一两杯小酒、三两盏清茶,与好友随意谈天说地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把这样的体验引入家中,在夫妻之间、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做一段话题随意但对话认真的清谈。常常是孩子忙作业,爸爸妈妈各自忙工作或者家务,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彼此无比熟悉,却无话可说或无暇聊天。
我们家的体会是,如果爸爸妈妈之间经常聊天、讨论,孩子们会更容易和爸爸妈妈聊天讨论。
像我们两个,经常会在孩子离开晚餐桌后,不急于收拾餐桌、厨房,而是倒上一两杯小酒,讨论家事、工作或者闲聊,有时更是关于人生、幸福、心灵、宗教、社会等大话题的纯清谈。对于夫妻,这样的聊天是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增进默契、减少矛盾的有效方式,对于孩子,爸爸妈妈这样心平气和的聊天,也是一家人好好说话、认真说话的示范。
4、和孩子聊天时,不打断、不质疑、不驳斥,并适当推进和引导话题
和孩子聊天,不但需要专注、倾听的态度,也需要大人有聊天技巧。我们的办法是,不打断、不质疑、不驳斥并适当推进和引导话题。
不打断——
让孩子自由自在说下去,做完整的表述,大人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这既是培养孩子在别人说话时不随意打断的礼貌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做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聊天兴致。
家有俩娃,有时候说得兴起,俩人会争着说话,我们会制止打断者:“别着急,让哥哥/弟弟说完你再说。”
不质疑不驳斥——
孩子知识、经验、人生阅历都还有限,他们说的话,自然不能做到知识都正确、观点都不错,但大人要明白,一家人聊天,不是课堂回答问题,不能时时以对错、好坏来判断。
孩子知识不足、观点偏颇的地方,大人在后面补充或者引导一下就好了,千万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话提出质疑,更不能做“小孩子懂什么”“瞎说八道”这样的驳斥。大人爱质疑爱驳斥,孩子会觉得被否定、伤自尊,一定不会爱和你聊天。
适当推进和引导话题——
听孩子说话时,大人应该在适当时候表现出对后续内容的兴趣,推进和引导话题。
“然后呢?为什么呢?某某怎么样?”孩子知道大人有兴趣,就会继续说下去,大人听得嗯嗯啊啊,表现得兴致索然,孩子便会觉得无趣。
孩子在家爱不爱说话,我们觉得和性格无关,在外面不是特别爱说话的孩子,在家里也可能和爸爸妈妈聊得热火朝天,在家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学校可能和同学聊得兴致勃勃。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平等、认真、有趣的对话者而已。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以“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以“全学科自主阅读”成就孩子学习力。北大本科,中传硕博,两孩父母,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