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邻居辅导作业吼孩子,吼得我差点要报警了!”
“孩子没有学霸的天赋,何苦天天逼着学?”
公司同事小杨,一名年轻的网络工程师,无意中吐槽起自己邻居家教育孩子的事。
小杨还没结婚,没带过孩子,所以他根本不明白身为家长的苦心。
话说谁不希望自家娃是个学霸苗子,倒也不是一定让他将来出人头地,只期盼他学得顺当点儿,未来的选择也能更多一些。
我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现在越来越觉得,他就是个普娃,离学霸真的差很远很远!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是不是学霸,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能看出些端倪。
尤其是7岁前,身上5种特质非常明显。
如果你家孩子也具备,那么他以后的学习能力肯定不会差!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 “棉花糖实验”。
研究人员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每人分了一块棉花糖。
并告诉他们,若忍住15分钟不吃,就能再奖励一块。
但最终,只有少数孩子能忍住不吃,获得了奖励。
后期追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忍住的孩子,十多年后,无论学业成绩或抗压能力等,都普遍更优秀。
其实这实验的本质,就是延迟满足。
简单来说,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刻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或欲望。
想要锻炼延迟满足,我们可以试试跟孩子约定:
✔️看动画片前先整理好自己的玩具
✔️零食得等吃了饭以后才能吃
✔️要玩手机必须完成当天的作业
……
大家有没有试过?
刚跟孩子交待的事,他转头就忘记;
前天已经背会的诗,第二天就毫无印象了;
才讲完的故事,让他复述,只能蹦出零星几个词;
……或许90%的家长都有同样的烦恼。
这其实和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有关——
这是用来暂存和处理信息的区域,就像手机运行内存,容量小了就容易卡顿。
工作记忆容量大的孩子,能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并将其整合串联以便于理解吸收。
这样的孩子,不仅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更轻松。
想要提升孩子的“工作记忆”,可以多陪孩子玩记忆配对卡、成语接龙、“我说你做”等记忆类游戏。
各位家长是不是也经历过?
孩子早上喊8遍都起不来;
让收拾一下书包比愚公移山都艰难;
写个作业磨磨蹭蹭能搞到晚上九十点……
这些分分钟能让你血压飙升的场景,其实反映了孩子“执行功能”发育滞后。
执行功能就像大脑的CEO,负责规划、排序和灵活调整等。
执行能力强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先做哪样,后做哪样,能管住自己,做事还有条理。
培养执行能力,我们可以帮孩子把日程和任务可视化,或提供有限的选择,过渡任务时给他一些缓冲时间,这样能让孩子更好地切换状态。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爱问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
“妈妈,天上的白云为什么跟着我们走?”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下雨后为什么会有彩虹?”
……
若你家也有个行走的 “问题制造机”,千万别嫌烦,因为这也可能是学霸的隐藏特质!
有研究显示,3-6岁的孩子,每天提问超过30次,上小学后其逻辑思维能力会显著优于同龄人。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他提问时,不要敷衍了事。
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追寻答案,比如通过观察、阅读、做实验,甚至可以用AI查找答案。
我们辅导作业时,最头疼的问题,是明明已经讲过的题目,下次换个数字或场景,孩子就不会了。
这可能是孩子的“流体智力”不足。
就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注意力、知识差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简单来说,就是能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强。
追踪研究发现,孩子7岁前表现出强迁移能力,初中阶段其数学、物理等抽象学科成绩普遍较好。
提升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多陪他玩一物多用的游戏,让他对喜欢的故事进行改编。
平时多引导孩子进行现实联结训练,比如去超市购物时,让他计算物品的价格,带他到大自然中观察生物的特性等。
孩子7岁前,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
“学霸命”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在日复一日的智慧引导和精力培养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就算没有学霸潜质,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孩子锻炼这5种核心能力。
下次再为辅导作业抓狂时,不妨先深呼吸5次,告诉自己:
当下的受的气,可能化作孩子未来“逆袭”的动力,努力值得,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