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一部分娃娃要幼升小了,很多人是第一次当小学生的家长,作为“小白”已经开始担心:
孩子害怕新环境、跟不上课堂进度、听不清老师的话、不敢去上厕所、上课铃响了找不到教室、和同学产生矛盾……
一想到这些事,心里就不踏实。
家有准小学生的家长朋友们,来听一听5位资深一线班主任“掏心窝子”的经验。
◇ 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杨敏老师,班主任经验20年,刚带完一年级
◇ 双流区棠湖小学,车爽老师,班主任经验25年,开学后带一年级
◇ 成都高新云芯学校,李琳莉老师,执教12年,班主任经验10年,开学后带一年级
◇ 迎宾路小学,余老师,班主任经验25年+
◇ 成都霍森斯小学,苹果老师,班主任经验18年,刚带完一年级
幼升小孩子家长关注最多的问题(确实也是学校里真实存在的),包括:孩子适应期太长、拼音学习困难、课堂专注力不够、集体中不懂社交、家校沟通不畅等。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来答疑了。
磨合一个月
孩子们就好多了
一般第一周比较困难,大部分孩子在第一个月过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班级的氛围,就会慢慢适应。
通常是家长们过度担忧,比如一直提醒孩子喝水、记得上厕所。杨敏老师说,她因为受家长嘱咐提醒孩子们太多次,孩子们还常常不耐烦地说“我知道!”
不过有极少数孩子会在第一学期内都有一些小状况,具体问题需要和老师沟通解决。
苹果老师有一个学生,在开学后两个月内,发生过两次在校门口哭,不愿意进去的情况。家长起初以为是分离焦虑或者厌学,后续一起梳理发现,因为到校时离早自习只有五分钟,孩子认为自己会迟到干脆不想进去。后来通过测试进教室的时间和调整作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让人“吐血”的拼音
学校有的是办法
教材从去年改版,原来两个单元学完的拼音,改成了三个单元。虽然拉长了拼音教学的时间,但一年级教材9个单元,一般进度是两周一个单元,可能从进校第二周就要开始接触拼音,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确实会有难度。
很多经历了这段“痛苦”时期的家长,甚至吐槽过自己被气得差点“吐血”。杨敏老师刚教完一年级,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让人头疼的问题,例如:
“b”和“o”分开教时,大家都能读对,一旦要拼读,就有孩子会念成“de”。
它存在的原因大多是语感不好,在课堂上,老师们有灵活的办法,尽量不让孩子们感到吃力。
杨敏老师所在的一年级语文教学组,用花生、瓜子等常见的物品做了拼音拼图;组织学生用家人的拼音姓名牌来比赛,看谁做得最漂亮;通过自制绘本的形式“发表”大家的创作刊物……
不限于儿歌、比赛、游戏,入学后每个学校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理解拼音。在课下,家长也要花一点时间来帮助孩子巩固。
可以参考杨敏老师的做法,她和家长约定:平常或周末一家人出去时,让孩子把包装袋、广告牌上面的字写下来,标上拼音。然后每周她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将孩子们收集来的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让班上的同学一起学习,家长也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完成。
另外一个方法是「亲子阅读」,不少人会搞反“学拼音—认字”的顺序:以为学好拼音才能阅读,其实要通过多阅读来学拼音。
具体操作是:每天陪孩子阅读至少20分钟,如果普通话没有那么标准,就下载一个“成语故事”APP和孩子一起听。
“拼音是一个工具,一根拐杖,平常在阅读中加深印象。在校一个月学完,两个月巩固,都能合格。”
另外杨敏老师说,最近家长们在用一个学习拼音的软件“叫叫”,大家可以根据需求下载试用。
一年级坐不住太正常!
阅读+游戏来训练
同拼音学习一样,每个老师会考虑到孩子们「从鼓励自由和解放天性的幼儿园」跨步到「有严格纪律要求的小学课堂」,从而给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比如刚开始老师每节课会留5-10分钟的自由时间,给孩子们过渡一下,不至于一节课满满当当,导致大家坐不住。
但一年级孩子毕竟还小,难免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开小差、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讲话,都是常有的事。
李琳莉老师分享了一个趣事——一个学生上课时一直在掰自己松动的牙齿,牙齿掉地上了,一个小组都趴在地上帮忙找……
对于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李琳莉老师有两个建议:
01 | 陪孩子一起做“有声”阅读,大声读出来,声音会牵引孩子投入;
02 | 做专注力游戏,比如舒尔特方格:由德国专家提出的专注力训练工具,在25个小方格的表格中,填写顺序打乱的1~25数字,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用时越短表明注意力水平越高,每天坚持并避免重复使用同一数字顺序。
孩子被“欺负”、交不到朋友?
提前演练!
如果娃娃比较内向,家长会担心他们“交不到朋友”“被欺负”。
在一个比幼儿园班级更大的集体里,孩子们常出现“不擅长表达情绪、与同学产生矛盾、和老师说话不礼貌”等行为(有老师甚至发现少数孩子会和同学打架等情况)。
其实孩子们如何社交,都发生在下课时间,老师们也没有办法随时盯着,只能就发生的问题去帮助解决,主要还是靠家长。
余老师当了25年+的班主任,针对孩子之间的相处和磨合,她有一个方法:
家长可以邀请三四个孩子和自家娃一起玩耍,给孩子创造一个分享交流的环境,然后在一边观察。引导孩子与人交往时要使用礼貌用语“谢谢”“请”,声音不要太大,再适当帮助孩子解决玩耍过程中发生的小争执。
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鼓励孩子有事主动向大人寻求帮助。
大胆找老师!
急事电话,小事留言
小学老师肯定不会像很多幼儿园老师那样,把孩子的情况事无巨细地给家长报备。怎么拿捏和老师沟通的尺度,是家长们不好判断的事。
加不加老师的微信?什么时候可以给老师打电话?有急事找老师怎么办?
一年级开学前都有一场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会建群,建群之后立马就要把班主任先加上。随着后面课程越来越多,陆续应把各科老师加上,不要不好意思。
且老师会在开学初告知班级的沟通渠道(如班级群、家校联系本)和方便的沟通时间(避免上课、午休或深夜)。常规的问题(如作业要求、学校通知)在班级群或联系本留言,紧急的事务(如孩子身体不适、突发情况)可直接电话沟通。
李琳莉老师建议家长沟通时要聚焦“具体问题”而非“全过程报备”,比如 “孩子最近说某个学科听不懂,想了解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有异常”,而非 “今天上课有没有走神”“午饭吃了多少”。
主动反馈有价值的信息也很重要,家长可主动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情况(如情绪波动、作息变化),或孩子提到的困扰(如 “和同学闹别扭后不愿意上学”),这些信息能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
从5位老师的分享里,团长找到了几个沟通的关键词:大胆、主动、低频、耐心、信任。
尊重老师的专业性,保持一个合作的心态,尽量不要在第一个月过多打扰老师(这是他们最忙的时期)。
*一个少数、但很重要的问题:
车爽老师提出,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ADHD、疾病史),在入学后一定要告知班主任。一方面避免体育课、运动时发生意外,另一方面老师们能花更多心思去关注到这些孩子,提供适配性的帮助。
前面提到的只是一部分高频问题,没有人能预料到开学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但为了不让家长们干着急,老师们还给出了很多「暑假最后这段时间可以做的具体准备」,都很实在、易操作,赶紧码上!
大人看这两本书,冷静一下
杨敏老师推荐了她亲自看过,认为对家长有实际帮助的两本书:《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团长已确认过是以下版本)
比起手足无措,不如看看书冷静一下。
陪孩子做一个期待/担心清单
车爽老师建议大家提前10天(8月20日左右),和孩子正式聊一聊自己的入学期待,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满足他们合理的期待,比如买一个新书包、新笔袋(切记不要带玩具性质的)。
再去把担心的事情写下来(比如担心自己和同学相处不好),入学以后去一个个地解决划掉,孩子会很有成就感。
关于如何选新书包,团长之前采访过成都市新川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一年级年级组长赵东琴老师,可参考☟:
给孩子理出一个学习的固定空间
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学习的固定场所,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一间书房;若条件不满足,就在孩子的房间安放一个书桌和书柜,重点是:要和孩子一起去布置。
不管是写作业、阅读,还是画画,以后就是孩子安心学习的地方,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可以在固定的空间里慢慢培养。
带娃提前去小学参观
开学前几天不妨带着孩子去学校看看,甚至从家里到学校的路都多走个几遍,让他们先熟悉熟悉,不至于开学后状况百出。
比如有些孩子下课后出了教室,再上课就找不到教室了,还得在身上挂一个班级+姓名牌。
除了以上可能忽略的几点,还有一些常规准备,一并给大家列举出来:
01 | 把孩子的东西贴上名字标签,以免和同学的弄混;
02 | 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叠衣服、吃饭、收拾书包等;
03 | 训练坐姿、拿笔姿势;
04 | 减少吃零食;
05 | 尽量开始早睡早起;
06 |交流语言不要过于幼稚化(比如“电灯-灯灯”)。
* 有什么遗漏的,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补充分享~
看完这篇,希望能缓解一下大家的焦虑。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小小的身体会有大大的能量!
———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