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2025复旦附中丘成桐少年班新生学习单”在网上流传,内容主要是语数英小初衔接的学习任务。
说起丘班,这里不少孩子早早就被清北锁定、直通保送,可谓是顶级学霸的“神仙培养皿”!
他们的课程体系根本不是常规的“课本循环”,而是高密度、超前沿的知识轰炸,节奏和普通娃的日常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最近这份内部学习任务单一泄露,直接让全网家长瞳孔地震:原来真正的“牛娃模式”是这么玩的?!大家都想扒清楚:它到底强在哪里?是提前涉猎高强知识、还是训练思维的方式降维打击?从时间管理到自主学习,丘班的这套系统里,到底藏了多少普通家庭也能“抄”走的真经?
打开这份丘班“学霸养成指南”的任务清单,会发现从语文、数学到英语,不仅把学习内容安排得明明白白,时间节点、检查方式也标注的非常明确,简直就是给家长们“抄作业”的模版。
任务单的开头,就道破了学习的真谛。它告诉孩子们:
“语文不是死记硬背,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投入,每一本经典读物、每一篇习作都在建构自身人文素养的大厦。”
“数学学习绝不只是做题讲题,而是思维的挑战和跃迁。我们要真正进入数学发展的谱系中,来理解数学思想的诞生。”
“英语学习,既有基础部分的训练,也有指向生活实践与自我表达的有趣活动……”
和普通中学的衔接作业对比,丘班的作业并不是简单的刷题,而是学习方式、教育资源、思维训练的差距。丘班要培养的不只是会做题的学生,而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跨学科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
想要照抄这种“学霸模式”,光靠孩子单打独斗可不行,需要全家上下一盘棋:娃要自律,基础扎实;家长更不能掉链子,既要当“战略参谋”又要做“后勤部长”。另外,返校后除了要交作业本,也要和老师交流心得,实现家校共育的闭环。
开学在即,这份“学霸秘籍”给我们普通家长什么启发?怎样才能帮孩子快速切换“开学模式”?别急,这就带你解锁新学期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文化慢炖”的方式学语文
语文部分的安排,像极了“文化慢炖锅”。
先是两本工具书——《唐诗鉴赏辞典》和《古文观止译注》,再配合三本整书阅读:《我的几何人生》《美的历程》《苏菲的世界》,同时要求准备三本作业本:诗句摘录本、古文抄写本、读书笔记本。
每日读诗、抄写古文、读经典是每日学习的项目,如有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写在文下,与老师讨论解决。
“思维导图读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章脉络的把握。当读到《我的几何人生》这样的硬核类著作时,老师允许跳过数学公式,专注提炼人生哲理。这种“抓大放小”的设定,既保护阅读兴趣,又让抽象哲理变得触手可及。
再来看看分得很细的日程。比如4月读陈子昂和张若虚,5月读张九龄、孟浩然,配韩愈的古文,6月则是王维、韩愈。但并不是碎片化地“打卡”古诗,而需要用“读-抄-背”三重奏,让经典像春雨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思维土壤。最妙的是,这种递进式编排仿佛带着孩子穿越盛唐文学史,不知不觉就把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腌入味”了!
在灵魂拷问中
真正理解数学语言
数学部分没有安排成堆的试题、卷子让学生去做,而是抛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穿越回数学史的起点。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0、为什么需要负数?”
“如果不用有理数,对问题的结果有没有影响?”
“方程是怎么产生的?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
丘班,果然是从根上培养“造物者”思维。这种“数学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真正理解数学语言、能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的思考者。
学习单提到,参考书目推荐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从数学思想的诞生开始思考。要知道,这本书在学校根本不教,丘班娃能够直接用它开启灵魂拷问模式,实在是太硬核了。
当然,普娃可能很少被学校这样要求过。但多问“为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也许能够帮助孩子多一步“溯源”,少一步死记,思维深度立马不一样。
学习单中有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字母运算要这么定义?你能自创一套规则并解题吗?”
它在鼓励孩子“自创运算规则”, 给人的感觉非常颠覆!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最高阶的思维训练——让孩子自己发明游戏规则,就是“敢于质疑规则、甚至自创规则”的体现,它在提醒的是:数学不是“只能这样”,而是“居然可以这样”。
日常的学习中,普娃也可以试试:能不能改一条规则?比如自己定义一种新运算,试试能不能算下去?这个过程练的不是计算,是逻辑说服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数学的本质是“玩”明白的,不是“学”听话的。当你开始觉得数学像一场自己制定规则的游戏,你就真正上了快车道。
用“五个一工程”体系
打磨英语思维
英语任务被打包成一个叫“五个一工程”的体系:一项读书活动、一份读书简评、一份学术词汇汇总、一本练习册、一份模拟TED演讲文稿。
两个月内,完成两本经典读物的深度阅读。除了必读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还要从另外四本英文读物《信天翁号》《阳光下的危险》《红水》《化身博士》里挑一本选读。这种“中西合璧”的书单设计,既夯实文化根基,又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不仅要掌握AWL学术词汇表中的570个高频词(这些词汇是攻克四六级、考研、雅思的关键武器),还要通过《新高考英语150分直通车》的10套模拟卷磨练应试技巧。更妙的是,学习成果最终要转化为两篇创意输出:一篇展现批判性思维的Book Review,一份锻炼表达能力的TED模拟演讲稿。
每周看一次感兴趣的TED演讲,6月前至少看八个视频。不是泛泛观看,而是要拆解演讲的黄金结构:如何用故事开场引爆注意力?怎样层层推进论点?怎样用金句画龙点睛?通过深度分析和模仿写作,学生能真正掌握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以“丘班学习单”为灵感
普娃也能逆袭的五大法则
如今已进入开学倒计时,正是建立新习惯的黄金窗口期!学期初养成的学习习惯,很最容易坚持到期末。家长们要抓住这个教育关键期,借鉴“丘班学习单”的思路,帮孩子建立可持续的学习系统。
这份丘班的学习单最珍贵的,其实不是具体任务,而是背后暗藏的“学霸培养方法论”。普通家庭无需照搬书单,但若能掌握下面几大黄金法则,也能使孩子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第一法则:慢工出细活
开学第一个月尤为重要。与其等到期中考试前手忙脚乱的突击,不如从现在开始,就设定学习计划,稳步推进。
比如,每天固定的20分钟晨读时间,或者每周一次的全家共读一篇古文。平日,可在触手可及之处——比如马桶边放一本《唐诗三百首》,随手就能看。轻松养成随手阅读的习惯。
准备几个新本子,把它们用来记录灵感、错题,或者成长的见证,都是对成长有意义的积累。
教孩子学会“三色笔读书法”:黑笔摘抄、蓝笔批注、红笔提问,成本不到10元,效果却非常扎实。
另外,要有意识地培养生物钟,第一周起先是比暑假作息提前15分钟,再一天天逐步回归学习节奏。
第二法则:学会刨根问底
丘班数学任务的灵魂,就在于“刨根问底式”的学习态度。辅导作业时千万别急着给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个概念最早是谁发明的?
--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会怎样?
--你能发明个新规则吗?
比如学到分数时,让孩子思考:如果没有1/2这个表示法,人类要怎么描述“半个苹果”?答案不重要,鼓励质疑和思考的精神才是核心。
第三法则:真实战场练兵
英语的“五个一工程”证明:语言在使用中生长。
有很多零成本的实践方案。比如,尝试把课程表翻译成英文版;用英语写一篇新学期的规划;用英文录制“开学第一天”的vlog;把AWL高频词汇做成厕所门背贴;举办“家庭TED之夜”等等,在这些真实场景中,都可以促使孩子被动输出与思考。
第四法则:留白的艺术
丘班任务单有一个设计:读《我的几何人生》的硬核类著作时,允许跳过数学公式,专注提炼人生哲理。
人生本就难以面面俱到,不妨专注一个领域,也是高质量学习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多可以改变的方向。比如。与其逼孩子读完《红楼梦》全本,不如精读“黛玉葬花”片段;背100个单词,不如彻底掌握10个高频词的20种用法;每周保留2小时“放空时间”,效果可能超过4小时填鸭式学习。
第五法则:把握教育节奏
观察任务单的四月适应、五月强化、六月输出的节奏设计,家长可以开学第一个月主攻1-2个核心习惯养成(如晨读);期中前后加入能力拓展(如思维导图训练);期末前转为输出实践(如录制讲解视频)。
这种“阶梯式”的训练节奏,比盲目加量高效十倍。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趁着开学的新鲜劲,和孩子一起制定“学霸成长计划”。在新学期播种习惯,收获成长。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轻松家长、名校少年班等,京城教育圈进行编辑整理和内容补充,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