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一年上学,或将改变一生的轨迹,尤其是男孩,看看吧
九月开学季,总能看到两类孩子:
一类背着书包蹦跳着冲进教室,握笔写字时却总把“b”写成“d”;
另一类在队列里稍显沉稳,整理课桌时会主动帮同桌摆正歪掉的文具盒。
看见这2种孩子的情况,让不少家长纠结:到底要不要让孩子晚一年上学?
翻看家长群的讨论,有人晒出“8月31日出生的孩子卡着年龄入学,数学总考倒数”的焦虑,也有人分享“男孩晚一年上学,从坐不住变成班级小班长”的经历。
而身边那些真正经历过择校决策的“过来人”,答案其实出奇一致:
上学早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关键是看孩子是否攒够了“入学底气”。
一、别被“年龄数字”绑架,先看孩子的能力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曾是典型的“早入学受害者”。
他8月25号生日,刚满6岁就上了一年级。
结果上课像个小猴子,根本坐不住,老师讲课,他玩橡皮,默写生字,他望着本子发呆,期末考试,他回回倒数。
他妈着急,一口气报了三个辅导班,结果孩子哭着说,我不想上学。
后来他妈妈才明白,问题不是出生日期差那几天,而是孩子很多基本能力还没跟上。
真正该看的不是几岁,而是这三样事,身体协调、情绪脾气、理解能力。
比如说,能不能好好拿笔写半小时字?上下楼梯会不会常摔跤?这些可比光长个儿重要。
手上没力气,写字都费劲,孩子自然觉得学习难受。
还有心理上,能不能接受上课不能找妈妈?被老师说两句,会不会就觉得自己不行?
小宇晚上一年学之后,变化特别大,现在能自己记作业,不懂的敢去问老师。
他妈妈感慨:“之前总怕输在起跑线,却忘了孩子连起跑的鞋子都没穿好。”
二、晚上学一年,其实是多给孩子一点慢慢来的时间
朋友圈里的二胎妈妈林姐,给大儿子选择了“晚一年上学”,如今成了亲友圈的“教科书案例”。
她儿子6岁的时候,字不认识几个,跳绳也跳不了几个,好多人劝她晚上学会落后,但她没听。
那一年,她没逼孩子学拼音算数,而是让他多玩值日生游戏,学着收拾东西,多玩故事接龙,锻炼说话。
现在这孩子上小学,虽然不是最聪明,但特别有信心,每天放学都开心地说,我今天又帮老师发本子啦。
晚上一年,不是为了多认几个字,而是让孩子不着急。
6岁和7岁,看起来只差一岁,但理解能力差得可不少。
有的6岁娃算数还得掰手指头,7岁很多都能明白3加5和5加3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一旦觉得自己能行,就越来越愿意学。信心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三、但也别“硬拖”,这两种情况没必要晚
当然,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晚上学。
我还有个朋友,女儿明明什么都懂,她非让晚一年上学。
结果孩子上课觉得老师讲的我都知道,就开始走神,不认真。
所以,要不要晚上,得看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下面这两种情况,其实不用等。
如果孩子自己爱学。比如看到招牌上的字就想问,听故事总追着问后来呢,那说明他脑子已经转得快了,硬留在幼儿园反而耽误他。
还有就是,如果孩子跟别人打交道没问题,能很快交到朋友,就算年龄刚够,也可以正常上学。在学校跟同学玩,本身也是学习。
说到底,什么时候上学,就像给孩子买鞋,不能光看码数,得合脚才行。
有的脚大点,6岁能穿7岁的鞋。有的脚长得慢,多等半年才舒服。
四、比早晚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准备好
那些不纠结的家长,其实都是提前默默下了功夫,帮孩子把上学的底气攒足了。
他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
平时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削铅笔,哪怕一开始削得乱七八糟。
玩拼图,搭积木的时候,不打断他,让他自己专注地做完。
多跟孩子聊今天玩了什么,而不是今天哭没哭。
这些小事,比提前学一堆课本知识管用多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会探索,能发现。”
只要孩子心里觉得我能做到,不管6岁还是7岁上学,都能走得稳稳的。
每一年开学,都有刚满6岁就上学的孩子,也有7岁才来的。
其实真不用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只要根扎得深,晚一点开也很美。
上学这事儿,从来不是赶趟儿,是得让娃自己迈开步,走得踏实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