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课,是否可以是跨文化的视角切入?在AH-MBA25C2班开学第一课上,安徽省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4szsfkc011)负责人,来自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的孙超平教授,结合《商务英语听说教程》“在海关(At the customs)”和填写海关申报表经历,给出了答案。
顺序不同有渊源。海关申报表中的中英文姓名、日期和地址,都是反过来。具体说来,中文先姓后名,而英文先名后姓;中文的日期是“年月日”,而英文的日期是“日月年”;中文的地址从大到小,而英文的地址则从小到大。为什么存在着这些差异和不同,同学们不是很清楚。老师说,中文之所以先“姓”后“名”,注重的是家族观念;英语先“名”后“姓”,强调的是名字的独特性,这可以推及到“集体/个人说”,即中国人更注重集体,所以把国家、姓氏等集体性的东西放在前面,从大到小标识;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习惯于从小到大标识。当然,中英文在姓名、日期和地址顺序上的差异,也可以借“整体/局部”说加以解释。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更注重整体;而西方人强调“分析法”,更强调细节。商务英语授课,不仅帮助同学们知其然,而且还帮助大家知其所以然。
看似奇怪有教训。在讲到海关申报表时,老师首先列举了“葛根、野猪、亚洲鲤鱼”等外来物种给美国生态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给出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非洲大蜗牛、南美红火蚁”等外来物种给我国生态造成损失的教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守国护土的重要防线,海关自然而然就担负起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神圣使命。因此,出入境自然填写海关申报表,报关表上那些看似奇怪的问题,理解起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打√划×有信仰。当问及在小方格里确认选项时,究竟是打“tick(√)”还是划“cross(×)”,同学们也莫衷一是。老师给出的说法是,按照要求填写。至于为什么美国人会在确认项内打“×”,授课没有给出套话“在美国,一般都用cross(×),除非专门要求tick(√)”。授课指出,“×是十字架的形状,对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而言,代表尊重,填表自然要入乡随俗。”原来学英语,除了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还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于我们MBA同学而言,原本压力山大的商务英语学习,顿时感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班级魏艳同学还主动分享了作为空姐帮助乘客解答入境卡填写信息的暖心瞬间。
护照签证有关联。出国访学、旅行或工作,经常会被护照(Passport)和签证(Visa)弄得一头雾水。老师说,护照是国际旅行必备证件,用于证明持有人的国籍和身份。有了护照,才能合法离境,并证明身份。签证是入境许可,一般以签注、印章等形式附在护照或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上。签证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旅游签证、商务签证、学生签证、交换访问签证、未婚签证等不同类型。老师到匹兹堡大学访学,就属于交换访问签(J1)。简而言之,护照相当于国际上的“身份证”,而签证是外国允许你进入的“通行证”。巧用比喻和类比进行讲解,不仅是授课特色,而且还是跨文化沟通的润滑剂。
在乘坐飞机出入美国国境时,如果随身携带或托运的现金及货币工具超过一万美金(或等值外币),须依法向海关申报,填写FinCEN Form 105 (美国金融犯罪执法局105表),否则现金可能会被当场没收,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金融犯罪调查。携带现金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没有依法申报则有可能违规。入境后如何及时到当地银行开户,则是“(In the Bank,在银行)”的授课内容,这为求学带来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