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把高中生作文与小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在不谈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前提下,很多人反而更喜欢小学生的文字,觉得他们真正做到了有话直说。
内心干净,想象力天马行空,表现力常常胜过高中生。
然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以应试为核心,只能压抑这种天性,把作文写得越来越规整严谨,结果文字里就少了真正的人情味。
在小学生心里,有些情感比成年人想得强烈得多。他们的世界小,认知短,这是缺点,却也让他们写出惊世骇俗的句子。
孤独一词,许多大人未必有孩子体会得深。一个孩子的家就是他的全部,爸妈三年前离婚,父亲再娶,又生同父异母的弟弟。
过年时,他以为终于能全家团圆,收拾一堆行李,结果父亲只带弟弟和女人走,把他留在原地。老师读到这篇作文,给了满分,还邀请孩子以后去自己家过年。
谁看了都感叹,这样小的年纪却经历这么多,生活很苦,若能继续读书,用好自己的灵性,将来一定能长成很好的人。
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他们懂的东西往往被大人忽略。一位妈妈处理完老人的丧事后,在孩子面前嚎啕大哭。
小学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妈妈也有爸爸妈妈,老人走了,悲痛能把一个成年人瞬间压垮。
孩子把这一幕写进作文,用词简单,却透出敏锐的观察和发自内心的孝心。老师把这篇作文当成范文,念给全班听。
只想让所有人记住一句古已有老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他们从来不以字数取胜。
一位同学只用二十六个字就征服批卷老师,也征服更多成年人的心,很多人看完后表示想哭,这篇短文还在国内获得一个大奖。
这篇作文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把《爷爷》二字升华了,试问高中生们还有这种能力吗?
小学生作文的干净灵气想一路带进高中,第一步得把真情实感留下,把流水账和空话扔掉。老师可以让学生从周记开始,只规定记录真实细节,字数不限。
标点不管,先保诚实,再慢慢加修辞。每周抽一篇课堂朗读,不评分数,只问哪一句最像自己,让学生听见真实的力量。
第二步是教结构而不套模板,用时间线、对比线、悬念线三条绳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却不限定开头必须写景,结尾必须抒情,留一条缝给个人风格呼吸。
第三步是训练词语精准度,把形容词换成动词,把大词换成小词,一句一句删减,让画面自己站出来,这样既能取悦阅卷老师,也能保住小学生式的直接。
第四步是建立素材库,从高一开始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小事、对话、颜色、气味写进卡片,高三总复习时翻出来,比背万能例子更鲜活,也比临时编故事更稳。
第五步是模拟阅卷,让学生互改作文,只打两项分,内容和语言,去掉立意和升华,训练把感情收进逻辑,把逻辑亮给机器看。
只要这五点坚持三年,到高考时,学生仍能用小学时的敏锐观察,写出符合评分标准却带着体温的文章,既拿到高分,也保住诚实。在应试教育下同样有喘息的空间!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