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又到了和老师学校打交道的日子。作为家长,我们关注孩子在校状况,学习状况,作业状况,尤其是新生家长,恨不得24小时盯着老师。
作为老师,也希望能和家长齐心协力把孩子带优秀,也愿意和家长沟通联系,但是有的家长,却让老师避之不及,特别头疼。尤其是这4种家长,老师恨不得绕着走。
“老师,请录一下孩子中午吃饭的全过程”“老师,为什么今天的照片里没有我家孩子,以后请注意”......
这类家长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将学校当成了“自家客厅”,将老师当成了“自家保姆”。每天不仅指挥老师照顾好自己孩子,还会将手伸到老师的教学工作中。
表妹说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竟然有家长给她发了一篇几千字的教学建议,要求老师按照他的需求制定班规,布置作业,安排教学工作,表妹哭笑不得。
这种过度干预型的家长,总是喜欢想当然,他们常以“为了孩子好”为由,频繁给老师发消息、打电话,甚至直接到学校“沟通”,老师一秒不回,他们就会抓狂,这让老师们非常头疼。
他们喜欢站在自己家的立场看问题,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照顾自家娃;他们尤其喜欢盯着细枝末节,在小事上不断找老师和学校的麻烦;这类家长容易钻牛角尖,言语易激动,非常不好惹。
最恐怖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好惹”会换来老师和同学对自家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忍让。实际上,老师和同学只会绕着孩子走,不给自己惹麻烦,孩子在学校很容易被孤立。
和上面家长的事无巨细刚好相反,这类家长喜欢将一切都丢给老师,开开心心地做甩手掌柜。
“我家孩子以后就交给您了”,说完这句话,家长就真的消失了。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儿了,和自己没关系。
作业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关心,家长会不关心,各种活动从来不露面,一被找家长就说自己忙,结果呢?孩子成绩一出来,家长就蹦出来了,对老师一顿输出,让学校也很无奈。
孩子是家校共育的结果,虽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是在家的作业,学习状况家长要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同样也要及时了解,而不是两手一甩,只顾自己潇洒。
这种家长的思维,你永远都搞不清楚。总是不停挑学校和老师的刺儿,总觉得老师这不好,那不好。
老师的作业,家长不满意;老师的要求,家长不遵从,最关键的是,他还会把自己的不满和别的家长说,挑拨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关系,动不动就要求换老师。他也从不避讳,让孩子知道自己对老师的不满,导致孩子也不喜欢老师,让孩子变得更叛逆,师生关系变紧张。
遇到这种家长,老师和学校都很无语,他似乎天生就对学校不满,永远都喜欢当那个挑战老师的刺头儿。
表妹学校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欺负人,每次找家长,家长都坚称:“孩子小,闹着玩呢!”甚至在班级群辱骂其他家长“小题大做”。父母护短,孩子更肆无忌惮,将班上的孩子欺负个遍,后来其他家长忍无可忍,联名告到教育局,要求孩子立刻转学。
无论孩子犯什么错,第一反应都是“我家孩子不可能这样”“肯定是别人先惹他”“老师您别太较真”。他们拒绝接受批评,甚至反过来指责老师或同学,将矛盾升级。
家长的不讲理,让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容易成为“小霸王”。家长的过分护短,让老师不敢严格管理,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本身。
曾有一位资深班主任说过:“最让我感动的家长,不是送礼或说好话的,而是那些愿意和我一起蹲下来,耐心听孩子说话的人。”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家校社协同作战。
教育路上,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老师,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成长型”家长:与老师保持适度沟通,信任但不依赖,参与但不越界,用理解与配合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毕竟,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