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回信精神,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着眼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明确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学校三个层面任务,充分发挥美育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着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教师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营造浓厚学校美育氛围,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美育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对标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美育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然是尚待补齐的教育短板,中国特色美育理论研究和支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美育发展的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明显,美育的育人成效有待提高。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发挥学校美育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文艺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肩负起使命重任,服务国家和人民期盼,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以新气象新作为展现新局面新成效。
——扎实推进美育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要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生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的刚性要求。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开展学科美育教学改革,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丰富学生美的体验、加深美的理解、激发美的表现和创造。要提升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专业艺术教育改革与艺术学科建设,强化艺术课程实践导向,建立高校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教研交流互动机制。
——全面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教师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高校教师美育素养是美育实现全面浸润的动力源。要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强化与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抓好教师源头培养,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办好全国艺术教育类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
——营造良好校园美育文化。校园文化是师生的心灵家园,要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高校艺术展演机制,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做好校园精品剧目校际展示。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建设,建立国家重大演出与学校社团的活动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空间打造校园美育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
——促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乡村美育是提质增效的重点。高校美育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教师和学生强化服务乡村美育发展意识,参与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创新智慧教育赋能学校美育新路径。探索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学习交流和对口帮扶,鼓励高校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提供优质艺术成果。
美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坚强意志和国家重大战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美育力量。
(原载2025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