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日前,商务部等九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其中“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尤其引人注目。眼下,距离“国庆”只剩下两周时间,不少学生家长关心“中小学秋假会来吗”?
《政策措施》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意味着,中小学春秋假就要来了。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中就曾提到:“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
这表明,国家层面对放春秋假已有明确态度,而本次出台《政策措施》属于再次强调。近年来,春秋假话题已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这两个美好季节有一个小假期,这不仅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时还能鼓励家庭消费,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而且,春秋假不仅是放假,也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的途径之一。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季节变换,寻求多层次的美好体验,或感受真实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这些实乃将情感教育、美育教育、生命教育、社会实践等结合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与职工带薪休假不同,学校增设春假或秋假有一个前提,即学校放假时间的总量不变,换句话说,增加春假或秋假的价值重在质而非量。因此,学校是一年两个长假好,还是将其拆分好,更有利于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还是要根据各地或各校实际而定。无论如何,因地制宜持续展现春秋假的诸多美好,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丰富更多彩的生活,收获更多成长和快乐。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