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语:
做好学生“引路人”,
理想信念是根本;
做好学生“引路人”,
道德情操是前提;
做好学生“引路人”,
扎实学识是基础;
做好学生“引路人”,
仁爱之心是关键。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是一门旨在培养所有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必修或普及型课程,其核心目标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让学生理解AI、会用AI,并建立与之相关的伦理观念。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包括北京、安徽在内的多地已开始全面推行这门课程。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你快速了解这门课在不同学段的学习重点。
小学阶段
启蒙与感知:激发兴趣,建立基础认知,培养科技伦理意识。 通过“你画我猜”等游戏体验图像识别;与智能设备互动;了解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
认知与应用:理解基本原理,能使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辨识技术风险。 体验模型训练全过程(如人脸识别模型的制作);使用生成式AI进行内容创作;分析技术应用的边界。
高中阶段
创新与整合:系统学习知识,通过跨学科项目解决复杂问题,深入思考伦理与社会责任。 了解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开发智能体或简易智能系统;在项目中综合运用AI技术。
💡课程亮点与学习方式
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多样,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有所收获:
· 强调实践与体验:课程非常注重“做中学”。学生不是被动听讲,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互动体验(如参观AI展厅、操作机器人)等方式,亲手触摸和感受AI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经验。
· 融入真实场景:学习内容会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例如,学生可能会尝试用AI优化校园空间,或设计一个解决实际生活小问题的智能程序,这让学习变得生动且有意义。
·跨学科融合:AI通识课会与数学、科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关联,并鼓励学生将AI作为工具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许多学校会引入家长智库、企业工程师、高校实验室 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 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 避免过度技术依赖:教育部门明确要求,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答案,以防止思维惰性和过度依赖。课程的重点是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你学会依赖工具。
· 师资的逐步完善:作为一门新课,师资力量正在建设中。目前授课老师主要是信息科技教师,同时学校也通过培训、引入校外专家等方式来保障教学质量。这意味着不同学校的课程体验可能暂时存在差异。
·关注伦理与责任:课程全程贯穿科技伦理教育,会引导学生讨论隐私、公平、安全等社会议题,目标是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全面了解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如果你的孩子处于某个特定学段,或者你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我可以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有梦就不觉黑夜长,挺起胸膛勇敢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