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南歌子 来源:教育本色
一
我们总说孩子没礼貌、不懂事、不守规则,可能一个最大的原因,他们只是没学会一件事:
在不同场合,要切换不同的角色。
二
人这一生,都在扮演各种角色:
可很多孩子,分不清这些。
在家被宠着,出门也想当“中心人物”。
课堂上随意插话,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觉得“我就是这样,有什么不对?”
问题不在性格,而在认知——他不知道,环境变了,角色就得变。
三
古人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人在什么位置,就做好什么事。
心理学有个词,叫“角色认知”。意思是,人要明白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可我们教了吗?
我们教孩子背古诗、学英语,却忘了教他们:
这些不是小事,是“社会生存课”。我以为,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就应该有这一课。
四
有个孩子,有次在餐厅踢椅子、尖叫,服务员提醒,妈妈还说:“孩子嘛,活泼点不好?”
结果,孩子转头对服务员吼:“你算什么东西!”
这话一出,全场安静。
不是孩子天生坏,是他没意识到:
服务员不是“仆人”,是提供服务的人;他自己也不是“小霸王”,是消费者,也是社会的一员。
这种角色意识其实就是教养。
缺乏角色意识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无边界、不守规则。
五
怎么教?
很简单:带他体验。
体验是最好的老师。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你让他活一遍,他就懂了。
六
我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可真正的起跑线,是能不能在不同场合,拿捏好自己的位置。
可现在不少孩子,缺的就是这份“位置感”。
在家里是“小皇帝”,到学校也想指挥老师;
在游乐场疯跑惯了,进了图书馆照样大喊大叫;
网上聊天随意惯了,见了长辈也敢顶嘴。
没有了规则意识,没有了边界感。
心理学有个词,叫“去个性化”。人在群体中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失控。
孩子更明显。他不是故意捣乱,是压根没意识到:
“我现在是学生,不是在家躺着看动画片的那个我。”
七
下次带孩子出门前,不妨问一句:
“待会儿我们要去超市,你是谁?”
“是顾客。”
“那顾客该怎么做?”
“不乱跑,不吵闹,排队付款。”
一句话,就是在帮他“角色预演”。
八
孩子会长大,会走进学校、职场、社会。
那时没人惯着他。
如果他连“在食堂要排队”这种基本角色都搞不清,将来撞的墙,只会更硬。
别怪孩子没教养。
先问问,我们有没有教过他:人生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多角色的演出。
演好每个角色,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