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
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宣布今年将面向全国招募7000名退休优秀教师,深入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支教。
消息一出,舆论迅速分化。
有人点赞:“银发力量重返讲台,是乡村教育的福音!”也有人质疑:“现在大学生就业都这么难,为什么不去招应届毕业生,反而要请‘爷爷奶奶’来上课?”
这个问题,扎心,但值得深思。一边大学生“上岸难”,另一边却返聘银发教师!年轻人输哪了?
根据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已突破188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达1067.5万人。从总量上看,教师队伍早已“不缺人”。但现实却是,城市学校教师超编严重,乡村学校常年“一人多岗”;语文数学老师扎堆,音体美、科学、心理健康老师极度短缺。
中部某县小学编制数为420人,实际在岗教师达456人,超编36人。但在这所学校的教学点,却有3名教师身兼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四门课程,每周课时超过30节。 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缺编。不是没人,而是“该有的没有,不该多的太多”。
退休教师,刚好能补上这个 “缺口”。这些老师大多有高级职称,教了一辈子书,经验别提多丰富了,不管是带班管理、搞教研指导,还是给学科教学把关,都是一把好手。更重要的是,他们支教的服务期特别灵活,一般就是1到3 年,属于 “短期补位”,不会占着编制名额,不给后续工作添负担。
再说说钱的事儿,银龄教师的经费是 “年人均2万元”,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这笔钱也就刚到新教师年均薪酬的三分之一。而且服务期是一年一签,学校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学科的老师,都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用像编制教师那样,一旦招进来,就有长期的财政压力,现在的经济情况里,这一点可太关键了。
所以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里,招银龄教师成了不少地方解决 “一边超编、一边缺人” 的最优解。
有网友说:“招一个应届生才花多少钱,不如多给几个编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教师编制受地方财政刚性约束。近几年,全国多个省份出现教师缩编、停招现象。为啥?地方财政养不起那么多人啊!而且现在学生数量也在减少,根本用不上那么多老师,盲目扩编只会给财政添包袱。
另外,新教师培养周期长。一名师范生从入职到成为骨干,至少需要5-8年。而乡村学校等不起。很多偏远地区学校,今天缺数学老师,明年可能又缺英语老师,岗位需求波动大,长期编制招聘难以匹配。
相比之下,银龄教师“即聘即用、用完即退”,成本低、见效快,是应对暂时性、突发性缺编的最佳选择。更关键的是,如果此时大规模扩编招新,未来生育率持续走低,学生数量减少,极可能造成“今天招人,十年后下岗”的恶性循环。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教师岗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有些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报录比超过100:1.
年轻人不是不想教书,而是“进不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偏爱老人,忽视年轻人”。恰恰相反,银龄讲学计划的本质,是用有限资源撬动最大效益,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避免系统性风险。
它不是替代年轻人,而是为年轻人“铺路”。
当银龄教师在乡村学校站稳讲台、稳定教学质量、带动教研氛围时,年轻教师才能安心扎根、快速成长。否则,新教师一去就被繁重课务压垮,三年内流失率超40%,这才是真正的资源浪费。
对于待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银龄教师不是“抢饭碗”的对手,而是“搭梯子”的前辈。 他们用一生积累的经验,为乡村教育兜底;用退休后的余热,为青年教师照亮前路。 解决大学生就业,不能靠“硬塞编制”,而要靠优化结构、拓宽渠道、提升质量。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 教育的未来,从来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老树新芽,共赴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