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3日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石,而“思维可视化”则是破解抽象算理、点亮学生思维的关键钥匙。近日,学校小学数学组以“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将思维可视化”为核心主题,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思维碰撞的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探教学提质新路径。
活动伊始,两位青年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冯雪雪老师执教《平均分》,从学生熟悉的“分物品”生活场景切入,借助实物操作、分法图示、语言描述等多元方式,将“平均分”的本质属性层层拆解,让抽象的概念通过看得见的操作、理得清的逻辑变得具体可感。
刘迎港老师则聚焦《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点子图、竖式分解图、算理流程图等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的乘法运算拆分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清晰呈现了竖式背后的数学逻辑,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而非死记“算法”。
课后,两位执教老师依次分享设计思路。冯老师提到,《平均分》的设计核心是“让操作说话”,在动手与表达中内化“每份同样多”的核心;刘老师则强调,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难点,他特意将抽象的竖式与直观的点子图关联,让学生看到“竖式每一步的由来”,实现从“会算”到“懂算”的跨越。
随后,二三年级的李翠翠老师和刘娟老师聚焦新教材展开专题分析。老师们结合《平均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两节课的教学实践,分别对新旧教材中的本节知识进行了对比,为后续新教材的精准施教明确了方向。
活动尾声,数学教研组长姚少慧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姚老师首先对两位执教老师的精心准备给予高度肯定,冯老师的《平均分》让我们看到,低年级教学中‘操作+记录’是思维可视化的核心路径;刘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则证明,中年级教学中‘工具+联结’能有效破解算理抽象的难题。随后,她结合新教材编排逻辑与课堂实践,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次教研活动以课堂为载体,以研讨为抓手,让“思维可视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未来,学校小学数学组将继续深耕课堂细节,探索更多让思维“看得见、说得清、悟得透”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讯员 李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