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娃高三的第一次月考,考了语文,物理,化学和生物。
听孩子的话音考得稀碎,语文作文不会写,物理有出错,下午考化学时太困差点睡着,生物自不必说,欠了很久的作业,生疏的很。
总结下来就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一点点触动和担忧,但不太多。对于成绩经历了很多次的跌宕起伏后,已经坦然和淡然了。
曾经也为一两分的波动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也曾下降一两个排名而焦虑万分,拼命去查找原因,想纠正预防。
现在对孩子的成绩,已经佛系和无感了,考得好是锦上添花,考着不如意也坦然接纳。
成绩只代表孩子近段的知识检测,也侧面验证了孩子的努力程度。
孩子平时能考多少分或考哪个段,高考大概率也是这个层次,这个道理是懂得,但是也接纳孩子只是普娃。
尽力而为,选择自己想要的,接受自己当下阶段能够做到的。
即便孩子有学习能力,有上进心,但吃不了学习的苦,对学习花费的时间始终不能做到以不亚于任何的努力。
那么接受普通的成绩,是必然和应当的结果。就像我跟孩子所说:
如果你不满意目前的成绩和排名,那么就去拼,去把努力落地于日常,如果你觉得当下的成绩尚可,能接受,那就按部就班,维持原状。但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我对于孩子也是这样,如果我没有看到他落地的日常努力,那么我就会适当调整期待值。
吃了别人吃不少的苦,才能有别人没有的好成绩。这点永远是学习的底层落地,大家的聪明程度都大差不差,智力也都在线。
看清了真相,依然接受,这就是孩子在高中经历的两年,我自己打怪升级的修炼。
我现在的心态,就好像歌词里的一句话:
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
是的,如果我对于成绩和排名没有要求,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风景旖旎,母慈子孝,看到的是孩子身上更多闪闪发光的地方。
既然无法改变孩子,那就努力改变自己,轻成绩,重过程,轻排名,重孩子感受。
作为高三妈妈,我发现自己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淡定,初三的时候很急,觉得一定要考一个好的高中。
高一和高二的时候,也很急,觉得这是孩子高中打基础最关键的两年。
真到高三了,反而不急了。有什么可急的呢?高一和高二已经过去了,孩子的层次基本定型了,有个普本保底,再往前进是锦上添花。
换一种心态看孩子的高三,能冲刺自然是好,但平平稳稳也算自得其乐。
家长都期待孩子能考一个好大学,能985咱坚决不选弱一点的,但也要看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努力指数,孩子的想法与行动力。
我对我娃有很多次的观望与觉察,他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娃,也不是一个为学习能吃很多苦的娃。
那么我再对他抱那么高的期待,只是庸人自扰,能做的就是降低期待,允许一切发生,一切都如其所是。
爱咋样就咋样,能咋样就咋样,不是消极和放弃,而是豁达和允许。
孩子做不到的,你着急有什么用?不如去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不到有很多原因:
害怕努力了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努力,反正人生也很迷茫,能享福就不去吃苦;
心里给自己定了无数的高目标,但行动的时候还是打了折扣;
今天一个主意,明天又一个主意,情绪比目标变得更快;
想法都是好的,但就是落地不下去。
多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保持家长自有的稳定与温和,倾听但不评判,积极期待但不过高期待。
看到孩子更多闪光的一面,不一定是成绩:
孩子有学习意愿,有上进心,这就很难得;
孩子调整与修复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人格体系趋于完整;
孩子有觉察力与强的自我复盘力,只要启动,都是上坡路。
允许一切的发生,也看见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更多温和坚定的心理支持,成绩不成绩的,已经不再是重心了。
不会因为孩子成绩好而多爱孩子一分,也不会因为孩子成绩差而少爱孩子一分,爱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身上的附加值,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滋养与赋能。
让孩子从我为了让我家长开心而学习,到我要为我自己而学习,内驱力就在为自己而战中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