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一次月考出成绩了,班里有家长开始发愁:“我家孩子小学成绩挺优秀的,为什么这一到初中就开始下滑呢?”
他这么一说,群里就炸锅了,很多家长也都有同样的担心。
当然,也有家长悄悄私信我,说他家孩子到了初中,反而像开了挂一样,学习劲头十足,都不用他管了!
虽然一次月考说明不了什么,但多少能看出一些趋势,小学学霸到了初中很多就不灵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教研会上,一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老校长说过:初中是“大浪淘沙”的阶段,很多小学学霸消失了,是因为小学没有练就三种隐形能力。
一种能把知识“揉碎了再重组”的能力。
小学知识是点状的,一个字就是一个字,一个公式就是一个公式。考试考的是记忆和细心。
可到了初中,知识突然就变成了网状的了。
考一个历史事件,需要孩子联系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作答;考一道物理题,需要孩子同时调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时候,不会内化知识再组合应用的孩子,直接就懵了。
我见过Coco的学霸表姐,就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学完一章,她从不急着刷题,而是拿出一张大白纸,闭着眼,开始在脑子里“放电影”。
这章讲了啥?核心概念是什么?和之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是易错点?
一边想一边把想到的都画出来,一张“知识脑图”就这么徒手诞生了。
这个就是最宝贵的内化过程。
表姐不是在记忆知识,而是在消化知识,把它变成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考试时,她不是在“回忆”答案,而是在自己的知识网络里“搜寻”和“调用”各种装备,组合成能解题的武器。
这种能力,不是孩子到了初中会突然拥有的,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一种能与“畏难情绪”和平共处的能力。
小学考试的目标是满分,题目直来直去,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就感。
而到了初高中,尤其是数理化,孩子经常会遇到“这题我好像不会”的瞬间。
普通孩子的心态一下就崩了,脑子里开始循环播放:“完了,我不会”、“我太笨了”、“先跳过吧”,情绪一上来,脑子就罢工了。
而学霸的杀手锏是:能和这份“难受”待一会儿。
这一点,我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我家Coco的,遇到不会的题目时,我不会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思考一下,对着题目琢磨十分钟……
一开始他想了还是不会,我就会告诉他解题的第一步,然后再让他自己往下想。
让他明白:学习的真谛就是,一个人安静地面对困难,并战胜它!
这样锻炼下来,如今Coco上初一,遇到难题时,他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只是暂时没想到而已。”
他会先跳过这道题,回头检查时,再冷静审题,圈出关键信息,回想知识点,尝试第一步、第二步……
这种维稳能力,在考试时特别重要,能帮孩子稳住阵脚,正常发挥。
一种能把时间“拉长来看”的能力。
小学的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复习是老师带着的,回家怎么复习是家长安排的。
而初中、高中,科目暴增,知识量翻倍,今天数学的坑还没填上,明天物理的债又来了。
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节奏,不懂得规划,那每天都会被作业牵着走,疲于奔命。
而那些在初高中,能保持成绩稳定的学霸,其实早早就掌握了规划能力。
这可不是简单地列个计划表而已。
像Coco的学霸表姐,她在高一时,已经背完了高考必考单词,和高考必考语文常识和文言基础,这不但能让她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还能让她有更多时间,用来攻克物理化学。
表姐的规划能力从来不在眼前,不在这次月考、这次期末考,她的眼光会一直盯着中考、高考,会提前好几年为那个“终极目标”做好准备。
这种规划能力一旦练成了,高中三年也同样能规划着学,高效不熬夜,孩子也就没那么大压力了!
内化力、维稳力、规划力,是看不见的成绩,也是孩子学习生涯的隐形盔甲!
你家孩子具备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