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初二,基础差得像筛子,成绩单上永远是“垫底”俩字,回家就唉声叹气,甚至撂下狠话:“我不学了!”
家长十分着急,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这种现象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应该比较普遍。
因为很多家长信奉所谓的“快乐教育”,加之小学阶段学的东西不多,内容也相对简单,就忽视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以至于“基础差的像筛子”,也没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原本想着初中再补,却不料初中学习强度远超小学阶段,于是这个“筛子”的洞越来越大。
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家长也感到万分焦虑。想要帮孩子却感到无从下手!不过,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因为无法摆脱当下的困境,从而“不敢学”!
想要让孩子从“绝望”的谷底爬出来,实现逆袭,家长一定走好这三步。

首先,莫要急着给孩子补课。要知道孩子现在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被看见”和“被理解”。他心里就像堵着一座贴着“失败”标签的大山,觉得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这时的我们讲道理、提要求,只会让他心里越来越烦。
我们应该做的,是找个相对宽裕的时间,放下手机,认真听孩子吐槽(宣泄内心的情绪),当孩子说“学不会”、“没意思”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说什么大道理,而是先附和他的情绪,让他痛痛快快地把心里的“垃圾”全部倾倒出来。
当孩子情绪宣泄得差不多的时候,明确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觉得难受、想要放弃!”随后再说“无论你成绩如何,你都是我们最爱的宝贝。我们的目标,不是逼着你学,而是想帮助你找到能够摆脱苦恼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千万莫要提“别人家的孩子”,而应该将孩子的关注点从“别人”转移到“自己”。
比如,我们可以关注孩子,比如“你今天作业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或者“这个月校考,比上个月成绩有所提升,你有没有注意到时哪个方面提升了么?”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基础薄弱”只是我们判定的一个结果,但究竟薄弱在哪儿?小学知识没有吃透,初一的知识没有掌握?还是初二的新知识点没有跟上?又或是孩子在学习方法不对?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盲目地报班刷题,不仅效果不好,还会让孩子越学越没劲,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家长该如何去做呢?
1、拆解错题
错题分析,就是个很好的方法。拿出最近的试卷或者作业,和孩子一起做归因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是公式没记住?还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又或是自己粗心算错?没有看懂题目的要求?
这一步骤,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做检查,一项项排除一样,把“基础薄弱”这个问题具象化,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比如数学概念不清楚,物理定理没掌握,或者化学反应现象没有记住等等。
2、找老师“求援”
主动和学校老师沟通,重点集中在孩子的上课状态,表现等方面。一般而言,老师通常都会给出相对客观、专业的判断和建议,找出孩子的薄弱点。
3、把错题本当成“病历本”
如果说前面的拆解错题是找方向,那么把错题本当“病历本”就是具体的行动了!结合老师的建议,先从孩子的“薄弱学科”着手。从以下几个点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在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些步骤进行,莫要偷懒。只有通过这样抽丝剥茧的解剖,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薄弱点。

当下,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也行”的成就感。家长切莫一次将目标定的太大,让孩子感觉遥不可及。比如一个60分的孩子,让他一次就提升到80分。只有定一个“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才会让孩子有足够的驱动力,而不是望而生畏。
当孩子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时,信心才会逐渐地找回来。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下面的方式: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逆袭不是一蹴而就的“火箭发射”,而是“蜗牛爬坡”式的缓慢上升。
初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气儿高,挫败感也强。 当我们家长放下焦虑,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用细心、耐心和爱心,找到他“基础薄弱”的根源所在,随后帮孩子树立起一个个“蹦一蹦就能够着”的小目标,让他不断尝到“成功”的滋味时,那颗饱受挫折伤害的小心灵,才会慢慢振奋,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和渴望。
所以,从今天开始,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陪着他一起,一步一步找回曾经“意气风发”、自信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