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休学那年,他刚上初二,谁都没想到曾经亲朋好友口中的“出息孩子”,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初二之前的儿子意气风发,不仅成绩常年霸占前十,兴趣还十分广泛,钢琴、架子鼓、篮球、足球....,就连他老师都说这孩子“前途无量”。
可谁曾想一次期中考试,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其实这一切早有迹象,可那时他的每一次呐喊,都淹没在我对他高标准、高要求的期待里。
细细想来儿子最初的异常是从挂在嘴边的“不想上学”开始的!
当时以为青春期叛逆,针对这一特殊时期,我们采取了更加严苛的管教手段;
每次“叛逆”后,换来的都是我对他的羞辱和谩骂,他爸爸更是火大,上去就是一顿狂踢乱踹。
虽然在我们的“严苛管教”下他能按时上下课,可那份对学习的的热情其实早已不复存在。
后来他开始昼夜颠倒,白天在房间睡觉、刷抖音,晚上打游戏到凌晨,还拒绝和我们沟通交流。
我们急得不行,全家轮番上阵劝说,后来更是找来亲朋好友对他进行开导;
然而结果没达成不说,还导他致情绪失控,嘶吼着让我们别管他,否者就离家出走。
他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劲,我们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
我们被折腾的实在没了办法压着他去了医院,结果诊断为“中度抑郁”,并建议休学调养。
我们悬着的心最后还是死了,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法接受这个结果,有疑惑也有心中那份感觉“丢人”的虚荣。
从医院回来后儿子开始接受药物疗愈,这个阶段非常煎熬:
儿子非常抵触药物,每次吃药都气的暴跳如雷,还口无遮拦大骂我们不配做父母。
我被他气得崩溃大哭,好几次情绪失控让他“滚出这个家”,事后又愧疚地小心翼翼给他道歉。
整整一年的时间,家里都是压抑窒息的空气,我天天以泪洗面,头发也开始大把大把掉;
我越想“拯救”儿子,儿子就越封闭,我们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墙。
我知道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儿子还没走出来,我们全家到先疯了!

02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次老友聚会,好友知道我的遭遇后纷纷化身诸葛为我出谋划策;
其中一个做老师的朋友建议我先去了解儿子滋生心理问题的前因后果。
在她的建议下,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看与心理专家直播课,甚至还带着儿子参加了亲子课堂。
在第三次亲子课堂时,老师说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
“有时候躺平不是放弃,而是在自我保护,父母所谓的‘为你好’,对孩子来说是负担、更是雪上加霜!”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昔日与儿子相处的种种像放电影般出现在眼前:
回顾儿子的成长,我们一直以“过来人身份”,替他安排好一切。
报什么辅导班、学习什么兴趣、成绩必须考到多少名、升入什么样的学校,甚至就连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得在我的监督下完成。
小学时要求他必须保持在“班级前五”,初中又给他定下“考重点高中、升入名牌大学”的目标;
至于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好累、压力太大“,不是被我们忽视的彻底,就是被斥责为没出息!
初一那次的期中考试,看似是引发儿子问题的导火索,实际上他崩溃的关键是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以及害怕达不到我们的期望、怕我们失望的恐惧。
老师告诉我,儿子的问题本质是“高压控制下的绝地反弹”!
我们所谓的“为他好以及对他的拯救”,其实都是在变相的剥夺他的自主选择权,让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
当他无法承受这份压力时,只能通过“休学、躺平”来获取片刻的宁静。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昔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自我感动的执念罢了!

03
当我放下执念后,家里的氛围果然越来越轻松,儿子也在这种恣意的氛围下
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笑脸,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下三点。
1. 接纳现状,允许一切存在
很长一段时间我明明知道儿子动力不足,可依旧不能看到他那副丧气的样子;
我骂他没出息,他说我不懂他,亲子矛盾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变得越加尖锐。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学着克制心中的那份执念——不强逼他做任何事。
他在房间打游戏时,我不再骂他没出息,而是默默做好他爱吃的饭菜,并提醒他想吃就吃,不吃也没关系。
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时,我们不再哐哐的敲门,而是学着尊重他当下的情绪状态,允许他发脾气、允许他无理取闹。
......
起初心中还是很焦虑,好在这样坚持了一阵后,我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儿子慢慢放松了对我们的戒备,有时还会主动走出房间找吃的,甚至还主动和我说一句“今天饭菜很好吃”。
看吧!接纳孩子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无论他什么样、成绩是否优异,父母都关心他、爱他”,这样托底的安全感,是她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2. 倾听需求,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儿子起初也玩游戏,但那时他玩的很自律更多的是为了放松解压,可尽管如此,在我们眼里依旧是不学无术。
信任他,把选择权交给他是我们采取的第二个招数!
有一次,儿子主动和我聊起了游戏的事,那次我没像以往那样批评他玩物丧志,静静地听他说游戏里的团队合作、策略布局.....
那次交谈我们沟通的无比畅快,聊着聊着儿子突然来了句“我也很想回到学校,可我怕跟不上课,也害怕同学嘲笑我”。
听着儿子主动流露出的心声,我差点忍不住夺泪而出,赶紧告诉他“上学并不是唯一的路,如果不想去也可以找个兴趣班学一门特长,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再回去。”
儿子听从了我的建议提出要学编程,我和他爸欣然同意了,之后我们一起查资料、选机构。
在兴趣班的那段时间,儿子脸上的笑容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不是不管不问,而是要让他感受到“我的人生我可以自己做主”,这种掌控感可以快速的帮他们建立起自信。
3. 修复关系,尊重边界代替过度控制
儿子问题的一切根源,都来自于我们对他的“过度控制”!
既然如此那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尊重边界把自由还给他。
过去我们总习惯替儿子安排好一切,“你必须报这个辅导班,你不能和差生一起玩耍...”,话里话外全都是不容反抗的控制和干涉。
后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尝试着把选择权还给他,让他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事。
比如:周末在家打游戏还是外出走走全凭他自愿,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强逼着他走出家门;
日常中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也会耐心的先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哪怕不认同也先尊重他的感受。
有一次爬山,儿子突然说:“妈妈原来你也挺关心我的,以前老是觉得你只在乎我的成绩,是我钻牛角尖了!”
儿子的话让我瞬间泪目,原来孩子需要的从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为他好”,而是最简单的关心和理解。
就这样我们找到了彼此舒服的相处方式,在儿子休学的第二个年头,他提出了“主动返校”。
我们和学校详细沟通后,办理了复学手续,如今儿子已经成功返回校园,虽然他的成绩不再像过去那样耀眼;
但他变得更加乐观,遇到事情也学会了从容处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久违的学习热情,这便足够了!

回望这两年的路程,我深刻体会到,育儿的本质从来不是“拯救”,而是赋能!
做父母的越是功利,孩子越容易陷入困境。
放下执念,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才能让他们在爱与支持里找回自我,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