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重燃:陶行知的思想之光
开心田螺
2025-11-21 07:46:15
0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始终与“革新”二字紧密相连。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开辟了实践育人的全新路径。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由于过去史料搜集不够全面、编纂方式也有局限,陶行知的思想一直未能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旧版《陶行知全集》有的文章散失不全,有的文字存在错误,这些都影响了这份宝贵教育遗产的传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历经40年努力,推出了14卷本《陶行知全集(新编本)》。这部体量达900万字的思想巨著,不仅为“陶行知学”研究打开了新的一页,更让“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重新发光。当经典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实践相遇,这部新编本的价值已不仅远超普通文献汇编,更成为连接教育传统与当代革新的精神桥梁。

补充史料与精心考订,为“陶行知学”打下扎实基础

这部《陶行知全集(新编本)》的面世凝聚了周洪宇教授带领的团队40年的研究成果。他们怀着建立“陶行知学”的志向,填补了多年研究中的史料空白,让“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在当下继续发挥作用,也让我们更全面、立体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编纂团队花了多年时间搜集陶行知散失的文章,其中最突出的是10余万字的英文论文原稿首次公开。这份文献清楚展示了陶行知如何从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逐步发展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历程,为“陶行知学”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外,还新发现了近百篇演讲、诗歌、书信、日记等,约40多万字,再加上整理出的自述和年谱,全集字数达到近900万字,实际由陶行知撰写和翻译的内容远超旧版,大大丰富了陶行知研究的文献资料。

从文本考订来看,编纂团队始终坚持“对照原文、溯源求真”的准则:针对旧版中文章出处错误、文字遗漏和标点问题,他们逐篇核对报刊原件和手稿复印件,反复验证文本细节,使“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编排方式的革新,让思想更生动呈现

如果史料考订是为新编本“立骨架”,那么编排方式的革新就是为它“注入血肉”。新编本改变了旧版“以教育论著为主”的单一模式,全面展现了陶行知的思想和作品类型。

其一,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新编本按类型和时间顺序分为14卷:第1—5卷为1913—1946年的论文和演讲,第6卷为《中国教育改造》等论著,第7卷为《平民千字课》等教材,第8卷为英文作品及翻译,第9卷为教育小说、杂文、散文等文学作品,第10卷为诗歌,第11卷为书信,第12卷为日志,第13卷为自述,第14卷为年谱。这种分类既突出教育著述的核心地位,又完整呈现诗歌、小说、对联等文学创作,以及书信、日志等私人文稿,真正还原了陶行知作为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及文学家的多重身份。

其二,增强了各卷的独立性和联系。新编本为每一卷都写了“本卷说明”,介绍该卷的编辑原则、范围、体例、新增内容和修订之处,同时点明本卷的特色,既方便读者快速了解单卷内容,也注意全集的整体协调。

编辑原则与辩证思维,让经典文献持续焕发生命力

《陶行知全集(新编本)》能够高质量出版,离不开“求全、求新、求真”三大编辑原则的贯彻,也源于编纂团队对三组关系的妥善处理。

在编辑原则上,“求全”是指尽量收集所有已知文献,不让重要史料遗漏;“求新”体现在补充新材料的同时进行细致的校对和考订,让文献既有新内容也有高精度;“求真”是对文本真实性的坚持——所有文稿都以手稿或最早版本为依据,参考湘教版和川教版进行对比,如有不同表述,以最接近原貌的为准。

在关系处理上,团队重点把握了三组关系:一是“主体与全体的关系”——明确教育著作是陶行知作品的主体,但不局限于教育,因此将诗歌、小说、儿童剧等文学作品与教材、书信等一起收录,完整呈现他的思想世界;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编辑每一卷时,既考虑它在全集中的位置,也注意单篇文章在卷内的协调,避免内容零散;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吸收湘教版考据扎实、川教版资料丰富的优点,又突破旧版的体例限制,通过新的分类和“本卷说明”实现创新。

当代回响,从文献汇编到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陶行知全集(新编本)》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地整理和呈现史料,更在于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编纂团队对经典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在新收录的1945年乡村教育书信中,陶行知“让乡村孩子享有公平教育”的呼声与今天我们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思想资源。而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也在今天的研学旅行、社区课堂、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并未止步于文献整理——正如周洪宇教授所强调的“陶行知学是发展之学”,团队在完整呈现陶行知思想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生活教育”发展为适配新时代需求的“生活·实践”教育,让经典思想与今天的教育问题真正联系起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箴言,在新编本一次次细致的校对与注释中愈发厚重,并不断提醒教育工作者:真正的教育革新,必须扎根生活、结合知行,并在坚守初心的同时,让经典思想焕发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9日第10版

作者:孟琪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独家汇总1217题:南昌大学法... 2026-南昌大学(累计16年复试真题题库汇编;合计1217题)-最新版绝密复试真题 南昌大学法律硕...
青岛留学中介排名 一、青岛留学中介怎么选?看看大家常问的问题 作为一位在留学行业耕耘超过12年的国际教育规划师,我每天...
让校园更生动活泼,学生更阳光健...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
最会享福的打工人,涌入农业大学... 社会人士入校,请文明游览,无不良引导 对于当代打工人来说,逛菜场、赶大集已经成了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2025年度全国税务师职业资格... 11月15日-16日,2025年度全国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含香港特别行政区)204个城市举行。...
原来真的有不少家长,在偷偷帮娃...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娃娃总有作业写不完的时候,对部分家长来说,帮娃写作业,已经从一个“禁忌”行为,变...
清华大学7大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在近日发布的《软科2025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电力电子工程、化学工程、纳米科学...
多校公布2026考研数据,报考... 考研热,似乎真的正在迎来拐点。 虽然全国总人数尚未公布,但来自各方的信息已经凑出了一个清晰的图景:...
这样的说话方式很“旺自己”,建... 你平时会和自己说话吗?这些看似寻常的“自言自语”,有时会成为情绪的开关、内心的镜子,悄悄塑造着我们的...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不要过度操... 生活里,许多父母深爱着孩子,总想着拼尽全力成为 “完美父母”,恨不得把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规划得妥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