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底,特朗普又放大招,表示支持为高技术人才发放H1B签证。懂王是真的懂,既要美国中部广大人民的选票,也要世界各地最聪明的大脑。上个任期,“史上最严H1B政策”让留学生至今人心惶惶;没想到这次还没上任,就公开支持H1B签证。他打脸也不是第一次;他支持也不代表政策能落地;但如果你的标签里有:名校、技术、STEM,总归能提振一下士气。
2025新年伊始,美国春招开始发布新岗位。依然很难,但换条路,上岸稍微简单了。
01
美国春招的真实现状
🍐学员几乎都去顶校,可越顶越卷是国际惯例。相比于秋招,春招岗位本来就少,竞争自然更加激烈。有同学告诉我们:“放眼北美目前的春招环境,人人都是压力山大。经常可以看到在LinkedIn上,一个职位刚被放出30分钟,就有超过100人申请。”
*顺便说一下,虽然秋招岗位多,却也不是秋招更容易。在校生申请秋招,许多公司会因为学生没毕业,第一轮就把简历筛掉。
有藤校HCI方向的Qing同学跟我们说:“身边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春招中。机会是不多,但如果不争取就连一丝机会都没有。所有人都在加速向前冲,你如果停在原地就会被淘汰。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着。”
好消息是,这两天她从前方发来捷报。她在春招投简历时,发现了HCI的一条就业新道路:起因是她看到Tiffany在招UX research。与此同时,她还拿到了一间装潢公司的面试,岗位是UX。
点击图片了解人机交互工作坊
02
为什么科技大厂offer
现在这么难拿?
人机交互方向,其实不太容易想到“室内装潢”这样的行业。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科技企业(不管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其次是设计咨询公司。一来是因为这类公司放出很多UX/UI岗位,二是因为科技大厂的薪资待遇要高很多。
所有人都这样想,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这些岗位不是被内定,就是有上千人在竞争。
投简历的多了,公司也就有的选了。相比有身份的申请者,大厂发offer给外国人手就更紧。理由也很实在,不划算:
三年抽一次H1B,抽到概率越来越低,对公司来说,没身份的员工意味着三年一换的不稳定性(不知道懂王的支持会不会发生变化);
有了外国人后,公司还要额外交钱,大概每个人是几千到1万美金不等。
许多同学在毕业的半年内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们有康奈尔的同学,也投了300份简历。然而另辟蹊径,就会发现:很多行业都隐藏着和人机交互HCI相关的机会。
03
HCI方向的就业新赛道
在领英上搜new grad和early career,把视线从科技行业,转向传统行业,会看到一个新世界。
银行、学校、零售,还有CNN,都是好去处,但作为交互的同学,不知道哪个是你最不容易想到的。十几年前,马云老师说“所有行业都可以用互联网再做一遍”,去年,马老师接班人张勇又说“所有行业都值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重做一遍”。技术革新看起来很快,但技术下沉同样需要时间。
——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仍然是趋势,只是在不同阶段,技术和新技术彰显的作用不同。
从现在这一轮春招的趋势看来,用户体验逐渐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无论是提升客户忠诚度,还是优化产品设计,用户体验都在影响品牌的市场表现。
用户体验设计,正在跨越传统科技领域。——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像Tiffany这样的时尚品牌,也开始设立UX research相关岗位。卷大厂,不如去试试传统行业,也不乏优秀公司。
04
Tiffany的面试
终结HCI的技能内卷?
不同公司对于同一个岗位,要求也不一样。
很多公司在招聘UX岗位时,既要候选人的设计能力、又有与编程相关的测试、还要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既要、又要、还要,大家统统卷起来,每个人压力都很大。
相比之下,非科技大厂,更倾向于候选人的设计能力,交叉的跨学科设计也非常重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认知心理和人机交互(HCI)相关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期待的体验。这种深刻的用户洞察,能帮助品牌精准地描绘用户画像,从而为市场营销提供支持,提升品牌价值和用户满意度。
在申请Tiffany这个岗位的时候,申请者会被要求使用vizzy搭建一个网站。公司更多的是想了解你的设计和排版能力。
Qing同学说:“比起大多数行业要做coding题目,这种面试也更有趣一些。春招被各种oa折磨带来的压力,在面试Tiffany的时候,反而会感到一点快乐。”
用户体验设计从科技大厂,逐步走进入时尚、医疗、市场营销等行业,他们对于UX岗位的要求,更加趋于UX研究和市场营销结合的应用,帮助锁定用户需求和产品方向。
相比于科技大厂的既要又要,人机交互在设计方向上的基础,加上能务实落地的各种技能,在申请此类岗位时就成了优势。
比如Region
06
好背景真的没用了吗?
确实,交叉设计学科毕业方向首选科技大厂。但现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厂,一个组里,只会保留一个designer的岗位,其它的都被砍;还有的职位确实放出来了,但早就内定好了,也不招人(这一点好像哪里都这样)。
我们卷生卷死,卷进名校,卷进就业前景还不错的行业,每个人背景亮出来都能是明晃晃的很能打,但即使背景再好,也有很大可能长期找不到工作。但反过来想想,同行业,背景弱,机会就更加渺茫。
07
3个解
关系 | 技能 | 新路
#人际关系很重要
本以为美国不流行这些,但在美国有找工作经历的同学,甚至感觉人际关系比背景还要重要。背景再强,没有好的network、没有内推依旧是很难上岸。有一个夸张的结论:根据一些人力资源和职业研究的统计,大约有70%-85%的职位,是通过人际网络或内部推荐,而不是公开招聘平台,这表明雇主更倾向于信任熟识的人。
Guest Lecture(客座讲座)
Networking event(网络交流活动)
尤其是热门岗位。你能看上的,相信有一大堆背景差不多的人都看上了。想要留美工作,就要提前network,并且广撒网去投简历,不要害羞也不要胆怯。
# 技能很重要
多掌握一些技能,就能去投更多的岗位,口若悬河不如脚踏实地。对于交互设计来说,也可以修一些coding的课程,去满足许多公司对于html和css的要求,不要觉得是因为学设计就没有必要掌握代码的能力,在现在的环境下代码的能力还是属于加分项,并且也可以为你的求职方向多拓宽一条路。
# 不要专注于大厂
或许可以多看一些中小或是初创的岗位锻炼经验,市场情况确实非常不好,但是提前规划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公司对于经验的要求已经是5年+,并且不欢迎没有身份的人,也不提供sponsor。注意筛选看sponsor的公司,大部分会在2-3月开始放岗,所以这个时候记得可以先完善作品集等bg。
并且不止ux/ui的岗位,像graphic design,digital design等岗位其实也可以尝试去投递!
如今对自己的规划,绝不止于学什么,还是要多考虑一步,将来要做什么?一只梨也并不完全是申请机构,更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平台:很多导师1对1辅导学生的流程走完之后,还成为了朋友。导师会辅助同学出国之后的很多事情:比如怎么办签证?怎么跟教授沟通?怎么租房子?甚至是哪些餐厅更靠谱。
我们也会引荐背景相同的同学相互认识,比如去年的学员在伦敦学习,今年又有新学员去到帝国理工,如果有一个学长给他一些帮助,初次去伦敦的同学,肯定心里会笃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