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师者心,戒尺无声育青衿。
刷到光明网那篇“教师不敢管、不想管、不会管”的文章时,我手一抖,差点摔了手机。评论区炸了:“现在的老师连学生眼睛都不敢瞪了?”“管了挨骂,不管更挨骂,老师到底图啥?”——字字扎心,句句见血。
山东潍坊老师罚站学生赔款千元,咸阳教师因耳光被处分……这两条新闻像两记闷棍,敲得人脊背发凉。
当罚站成了体罚,批评成了暴力,戒尺成了刑具——教师的手,早已被拴上无形的铁链。
我们总说“严师出高徒”,可今天的“严”字,成了悬在教师头顶的刀。学生上课捣乱,你敲黑板?家长投诉“制造噪音”;学生辱骂同学,你瞪眼?截图发群就是“精神压迫”。教育的红线越划越多,教师的生存空间却越压越小。
“宝贝你真棒!”“没关系,下次努力!”——这些话本没错,但当鼓励变成无底线的纵容,教育就成了温室养花。
某小学班主任偷偷吐槽:“班上孩子撕了作业本,我说了句‘要尊重书本’,家长反手举报我‘打击自尊’。”当批评被污名化,当规矩被妖魔化,孩子失去的不是“快乐”,而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没有红线的成长,终将迷失在旷野;没有惩戒的教育,不过是虚伪的童话。
云南山村教师张桂梅用戒尺逼出无数大学生,她说:“打在手心,疼在我心,但总比他们一辈子困在山里强!”
教育需要温度,也需要力度。教师的手,托着孩子的未来;社会的信任,托着教育的尊严。
给教师一份“免责清单”:明确罚站、批评、留堂等教育行为的合理边界;
给家长一颗“理解之心”:教育不是老师单打独斗,而是家校共育的马拉松;
给舆论一剂“清醒药”:别让热搜审判教育,别用键盘绑架师道。
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七十年前,孔子持戒尺立杏坛;七十年后,教师握粉笔战热搜。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那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初心。
愿戒尺不再是红线,而是丈量成长的一把尺;愿讲台不再是雷区,而是孕育未来的沃土。因为今天你如何对待教师,明天世界就如何对待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