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先锋 /ECUST
就业名片
张静轩,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在2024年秋招期间获得阿里云、阿里控股、华为3个offer,目前已签约阿里云公司。
01
拥抱意料之外
学生本就高度可塑
我填报大学专业的时候,还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信息学院编程专业,所以想都没想直接填写了第一志愿!结果开学第一天,惊讶地发现竟然要去商学院报到。
我心想完了,高中阶段的政治、经济、哲学三模块是我的弱项,尤其经济学部分,基本概念都时常背不下来。中学时,稚嫩的我更觉得经济学“谈钱”很功利,与我志愿奉献、淡泊名利的想法相去甚远。
谁能想到,我在大学重新认识了商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严谨的计算和逻辑过程以及经济学理论“做出更优决策”,也需要通过分析提出管理启示,使其具有实用价值。而这些恰好符合我“实现社会价值”的心理需求。
大学第一年,我不仅认真学了,还学进去了。
大二开学时,我就有幸获得了 国家奖学金。
古有人走错阡陌误入桃花源,今有我意外开辟新技能收获满满。我意识到,一个处在人生知识巅峰的高中生,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一个人在升学、就业等重大抉择上,面对选择的理解和认识,通常在做选择的那一刹那,是相对不全面的。我们的选择,有时候就像开盲盒 。
在求职中,当被问到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我分享了这个误入商科的经历,却体现出了自己的学习力。互联网“大厂”技术人时常需要跟随时代的前沿,比如大模型、人工智能、云服务等。企业也时常需要抓住新风口,才能获得新突破。所以,在洋洋水平差不多的毕业生中, 企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那些对新知识吸收能力强的同学。
所以, 当你正少年,做错选择并不可怕,请勇敢地去拥抱人生的不如预期。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感悟能力,都比你的阴差阳错更有说服力。 即使没有柳暗花明,也会更明白“我不想做什么”,从而调整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02
探索当需实践
抓住每一个成长机会
面试官曾问我:“和你一同竞争这个岗位的,有很多来自985高校甚至条件更优秀的同学,请问你觉得,你有什么特质,让我们会选择你?”
“我在这场面试前,基本上已经有过近10份实习工作,我有从象牙塔到社会化的认知,比如如何应对客户的需求、工作的压力,以及做最有利于企业的方案等等。”
最后,我通过了面试。
如果我对在校大学生有一点建议,那就是 不要只待在课本世界里,尝试去用活这些知识,去参加竞赛、社会实践、实习等,积累实战经验。
大一还什么都没学,我就去快餐店当服务员,在咖啡店做咖啡师,感受学习了大企业的培养机制、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之后在课上,我也能更好地吸收相关商业知识。
大二有了一些商科基础,我就参加了“互联网+”比赛,给迪卡侬做商业计划,参加模拟决策的赛事。后来,真的有工作找到我,专门给公司的产品做营销方案。我还获得了第一份实习,去做行业研究相关的工作。
大三开始学习数据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知识,我就参与了导师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以及数据分析相关的各种比赛,并继续实习。
大四保研后,我一边在字节跳动实习,一边在疫情那段时间履行好班长职责,还参加了个比赛,并撰写了毕业论文。
实践,着实是能快速巩固课本知识,并补充现实经验的极佳社会课程。
比赛一开始也不用求太高的名次,坚持参加即可。随着新知识的积累和工作实战经验增多,你总会变得越来越强。我在大三拿到了小挑战杯的国家级铜奖,大四拿到了互联网“大厂”的第一份实习,研一拿到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国家级一等奖和数据分析比赛的一等奖。这些首次参与只能勉强入围或者获得三等奖的比赛,在我一次又一次“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中,变得不再高不可攀。
03
赛道上定向跑
跨过门槛即是海阔天空
进入字节跳动和阿里实习,是我跨越的两大门槛。
第一次参加字节跳动面试是在大三上学期,我这个技术“菜鸟”让自己和面试官都“全程痛苦”,没接触过的知识我完全不懂。但大四,第二次面试字节跳动,我凭借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据分析硬实力,成功入职。数学建模是我已经坚持了很多年的事,几乎每场相关比赛我都去参加。而第一次面试失败让我痛定思痛,开始研究互联网“大厂”到底需要什么数据分析相关的硬实力。
这些有技术门槛的“大厂”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定向努力。如果之前的大学生活一直在“旷野”撒欢,那若想要一份“大厂”的工作的话,就要提前上“赛道”了。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时常帮助导师完成项目和研究,大大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并背了自己完成过的项目相关的八股。同时,我还去leetcode上刷了一些算法题目。终于,我能够回答面试官对我的简历细节挖掘,以及逻辑思维和编程题目,拿到了第一份“大厂”实习。
读研之后,我开始计划想试试看BAT“大厂”。
但第一次面试阿里也是同样的失败,倒在了三面。二面“技术面”结束后,我是一边哭一边复盘。面试官问我SQL编程相关的八股,union all和union的区别我都答不上来。于是,又一次刻意的定向努力开始了。我去B站实习,发现自己作为数据分析,SQL编程的短板非常明显,又在去投快手实习时特意反问了我的SQL能力,收到了“很差”这样的答复。
确定了病症,就要对症下药。
我投了一个互联网小厂的数据分析实习,并在面试中指出我想最大化地锻炼自己写SQL的能力。入职之后,我师父经常说:“来吧,这就是你最喜欢的SQL环节。”
就这样,在“小厂”被带着和独立写了非常多数据分析的报告和优化方案,我意识到之前做的太少,在“小厂”才是被当作一个独立工作个体看待。
再后来,投暑期实习的关键节点到了。
每一场面试我都刻意背诵所有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八股,每一段写在简历上的经历我都刻意练习了“STAR法则”展开叙述的方式,以及可能会涉及的技术知识。在暑期之前,我还考出了数据库的计算机三级证书。而此时去练习SQL编程时,发现已然可以得心应手。
在拿到阿里控股的实习之后,一切突然变得容易了起来。
入职之后做数据分析的工作,完全没有适应困难,经常获得肯定和褒奖,转正答辩被反馈表现最好。
再去秋招的时候,我就有了很大的底气,不仅有转正意向的靠山,简历通过率也特别高。我也从而可以做出自由选择,找更有竞争力或更喜欢的公司前往面试。而且,这次面试几乎没有做任何准备, 丰富的面试经验让我应对自如地回答面试官的所有问题,且能够给出面试官满意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自信表达”也可通过长期刻意努力进行塑造。大学里大家都害怕演讲的日子里,我作为一个“I人”,每次演讲都脱稿甚至无稿即兴,锻炼自己“有逻辑地侃侃而谈”的能力。之后再面试时,就感觉从一个被动的受试者,变成了一个能与面试官真诚谈话的未来同事。
阿里控股、阿里云、华为,是我秋招季唯一投递并参加面试的3家企业,拿到了100%的offer收获率。
最近在读《谈美》,里面讲到艺术性创作,都是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和潜意识的酝酿形成的。其实,放之到数据分析,乃至其他职业也一样。
开放的心态,行动的探索,定向的练习,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