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关于应不应该设立这个学科的争论就消失了,因为答案已经明确了。但关于这个学科是什么、性质如何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区域国别学的必要性
我曾多次说过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实用之学,意思是说大国需要这个学科,需要它为现实服务。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学术领域发轫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那个时候的背景是热战结束了,冷战开始了,美苏两个大国尖锐对立,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而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帝反殖斗争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一大批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面对这种形势,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龙头老大、霸权国家,美国迫切需要了解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以便制定针对这些国家的政策和立场,在美苏对峙中抢占先手。这样,区域国别学就在美国出现了,并流传到西欧大国甚至日本。由此可见,区域国别学是应运而生的,因需用而出现。大国需要这个学科,因为大国在世界各地都会有利害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其影响力稳步上升。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关注内部事务,解决“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任务,因此对外部的关心相对不够,对世界的了解很不充分。这种情况与中国日益加强的国际影响力和与日俱增的国际交流现状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弥补缺失,强化对外部的了解。但了解有赖于学术的支撑,而学术需要有人去做,没有人去研究恰恰是不了解的原因,不过在中国体制下,没有学科就不能培养人——这是学术界人人都知道的事。由此可知,中国需要一个学科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这个学科正是“区域国别学”。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同样是“应运而生”。
区域国别学的性质
一般会认为,“区域国别学”就是“区域国别研究”,二者等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学科,“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学科的任务是培养人,领域的任务是进行研究。“区域国别研究”作为领域,其任务是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帮助国人了解世界,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开展各类涉外工作提供学术和智识支撑。但做研究需要人,“区域国别学”就是为这个领域培养人的;经过培养,一批能在我国各类涉外工作中既可胜任学术研究、又能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将涌现。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可混为一谈。那么,作为一个学科,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固有的学科(如外语、国际关系等)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性质而言,区域国别学是“交叉学科”,之前存在的学科都是单一学科。
面对“交叉学科”的出现,经常会有人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边界”在哪里?如果我们牢牢记住“交叉学科”在本质上与单一学科不同,那么这个问题是不会提出来的。“交叉学科”的本质就是交叉,“交叉”意味着突破边界而形成学科间的互通;“边界”则是自我设限、不允许越界,这样一种关于学科的理念在19世纪是存在的,20世纪以后就不合时宜了。试看这几十年的科学发展,理工医农四大类,哪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是交叉的结果?文科也在交叉,交叉在国际学术界盛行,比如历史学,已经交叉得很厉害,由此产生了20世纪的新史学。“学科边界”之说不利于学术发展,是应该摒弃的。总之,区域国别学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它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学科”。
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区域国别学日后的发展,永远不可忘记其自身的性质,即它是“交叉学科”,这是设立的初衷。区域国别学与已有学科的关系是“一加一等于无穷大”。
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区域国别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单一学科的培养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关系到区域国别学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区域国别学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进行专门的了解与研讨,有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将研究服务于国家的需要。这意味着区域国别学培养的人应该成为“地区通”(如中东通、拉美通)或“国别通”(如美国通、日本通),他们与此前单一学科培养的人之显著区别是后者一般不具备明确的地区或国别属性,且没有能力做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要想成为“地区通”或“国别通”,需以“知形、知心、知行”为目标。“知形”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对象国或地区的完整知识,包括自然方面的知识、社会方面的知识、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等等,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知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是成为“某某通”的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清楚这个地区或国别的人心所想——他们追求什么、想要什么,心理活动的方式,价值判断的取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等等,这就是“知心”。只有知了心才能看懂这里的人,明了他们的灵魂,看透他们想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并且怎么做。“知行”是最终的目的,是我们做判断的基础,区域国别研究如果能做到这一步,“某某通”就出现了。中国现在特别需要这类人才,如果我们有许多这样的人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就会透彻,才能够切实履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这就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区域国别学的路径设计
有了目标和方向,路径设计就是关键。区域国别学用什么方法进行培养?我提出三“实”方案,即“实用”“实践”“实证”。
首先是“实用”。“实用”的意思是为什么学、学了以后做什么。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应用的学科,为现实服务是其目标。我们必须清楚区域国别学是为用而立的,“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它的禀赋。有一种说法认为区域国别学的任务是寻找“规律”,而这种“规律”是普天下都可用的,用这种“规律”教导学生,就能够解释全世界。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不相信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有一个普适的“规律”。区域国别学需要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它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国家,它面对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正因为如此,这个学科的名称是“区域国别学”,名称本身就蕴含着个性。一个如万花筒般复杂的世界,很难放在一个包罗万象的“规律”中。
第二是“实践”。“实践”的意思是区域国别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教室和书本,它必须去实地,必须在当地即对象国和对象地区生活、学习或工作,见识当地的自然和社会风貌,接触当地的人,结交当地的朋友,知道他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了解当地的历史,经历当地的事件,明白当地的风俗,会说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民众的情绪,看透各种变化——总之,需要有深入到当地社会中去的能力和阅历。毛泽东说过“实践出真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为了能够做到所有这一切,他必须掌握当地语言,必须有在陌生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而且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由此可知培养这种人才难度很大,要求也很高,我们在考虑给申请单位设学科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条件是否具备。
最后是“实证”。所谓“实证”是指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实证的、实在的,而不是思辨的、想象的。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知识来自于实际、现实,而不来自于冥想和推理。区域国别学从事实中提取结论,而不用“理论概括”反证事实。这里涉及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按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来源于事实,事实不可能来源于理论;事实一旦发生变化,理论也必须跟上。一种理论只能解释某些现象。只有在黑格尔那里才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似乎一旦找到了这个真理,一切都可以被解释。区域国别学不是寻找这个真理,它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它必须学会在瞬息万变的现象中追踪变化,并给出解释、拿出应对方案。区域国别学服务于现实、服务于国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这一点。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
阅读链接
区域国别研究的四大特征
区域国别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是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做全面研究了解,为政府制定政策、民间交流提供学术支撑。它的第一个特征是地域性,即有明确的地理范围,以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国家为研究对象,积累对这些地区、国家的认知。第二个特征是全面性,区域国别研究试图对具体地区和国家做全方位研究,通过研究整理出完整的知识谱系,构建整体认知。由此产生第三个特征,即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其研究范围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民俗、军事、外交、语言、宗教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合作研究才能进行。第四个特征是它的在地性和经验性,研究者必须在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生活和工作一定的时间,从中获取第一手知识,为此就需要掌握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语言,仅仅依靠一些国际通用语言,比如英语,是无法对非英语国家做第一手研究的。 (邱实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