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这个学期上了三次,每次都不太一样。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淑贵的课堂观察越写越好了。】
杜淑贵
“跨学科学习”于我而言,像金字塔,遥远、神秘、高不可攀。今天线上听朱老师的《金字塔》才知道原来可以这么教。
我翻出2023年我教五年级的语文书,上面留下的教学流程还在:导入介绍金字塔——浏览课文说不同——学习第一篇(谈印象,找依据,逐段读,概括说)——学习第二篇(分几个部分写,读批注解决问题,推测金字塔如何建成)。我好像浪费了一个好的文本。
读懂文本,才能善用文本。朱老师这么设计: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置大情境(写讲解稿)——跟豆包学习列提纲——学习散文《金字塔夕照》(关注表达形式)——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出示图表,同桌合作提取整理信息,交流(强调信息分类不交叉)——写提纲,补充《道法》《数学》相关资料,再次同桌合作,交流(指导可以多方面介绍,也可以围绕一方面说)——结合生活拓展,如何介绍漯河的乐器(贾湖骨笛)等。
听课后,我脑海里浮现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和思维力。
想到一个不知道哪里听来的新闻。据说有家全国五百强企业,考核应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标准是:将毕业学校的最厉害人物请到公司进行一场演讲。我刚看到这新闻,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可仔细一想,不无道理。这是一家不看文凭,看能力的公司啊。假如,我是这位应聘者,我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邀请?倘若我没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恐怕我马上被解聘了。再者,确定演讲主题,要从演讲者擅长和观众需要两个角度考虑。还有,经费、场地、时间、交通、后勤、人员分工等安排,都需要协调。这无异于是一项大工程,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职场小白,综合实践能力能够“立竿见影”地展现。
回过头来,朱老师是不是也在锻炼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朱老师以一个真实的大情境为任务导向。他认为可以分四节课完成:第一节学写提纲,第二节分享资料,第三节写讲解稿,第四节合作讲解。基于语文学科——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得到训练。此外,孩子们还需要反复沟通,自主交流,克服“不同”。这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特别要关注的是,朱老师再课堂上对“豆包”的运用。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当朱老师向虚拟朱老师提问列提纲怎么做,短短的几秒钟屏幕上就出现了答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因为对他们而言这太神奇了!智能体更直观快速地呈现,给孩子们一个新的体验。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孩子应该学会正确使用。当一条条的“提纲建议”出示后,朱老师将其板书梳理,这是在告诉孩子们不是“照搬”,还需要自己思考。这样为后面的拟提纲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
几天前在网上看到一篇《中国教师报》的文章:现在观课,我则更关注课堂上的冲突……即真正的好课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按摩,而是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那些“以讹传讹”的常识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它、解构它;好课堂不是加固过去的偏见,而是更新旧有的观点;不是在舒适区里漫步,而是通过精准的冲突设计,让课堂既保持必要的思维张力,又维持认知发展的动态平衡。当这些冲突在课堂上有序呈现时,学习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思维探险。……即便在AI赋能课堂教学的今天,制造认知冲突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性资源。
聚焦朱老师的课堂,你细品,思维含量经常“超标”。“课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出示《金字塔夕照》第二自然段标出“金”,问“为什么这样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放到前面,能管前面几段话吗?”“到底有什么数据?你能不能提问题?”“我们采用的都是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散文有什么用?”朱老师的问题单靠线性思维常常是解决不了的。他训练的是孩子的发散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等复杂的思维。他注重多角度、关联性、动态性。所以,乍听,你可能有点迷糊,思忖一番,才可能有所顿悟。比如,让孩子提问题,这是发散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训练,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来说:传说是什么?为什么神秘?有什么历史?为什么珍贵?如何建造?‘金’字怎么来的?”践行了他说的“尽可能开放”。再比如,“‘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放到前面,能管前面几段话吗?”这里孩子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合理地讲出依据,朱老师就给予肯定。而且,讨论环节,可以看到朱老师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对一个问题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打破原有“刻板印象”。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要教孩子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更重要的是甄别信息。我想,在孩子第二节课查找分享资料的时候,朱老师一定会对孩子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在夏雪梅的《跨学科学习》这本书中写到:“真实世界中的现象问题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催生新的学科理解,甚至产生新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的选题要关注那些学生在自己日常经验中、在家庭中不太有机会获取的强有力的知识。”“跨学科学习的目标需要整合具体知识、实践、概念等不同维度的目标,提升学习者对知识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我并没有完全读懂。
在我们面前的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打破既有的成见,进而把学生带到从未去过的地方。”这节《金字塔》带着孩子们一起尝试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它是真实落地的,是简单可操作的。我学起来也许不那么头疼了。写下自己的“跨学科”感受,当老师的我,也算是跳出自己舒适区的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