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诗涵
随着高校“转专业自由”渐成新趋势,“二次选择”正为学子们打开更多实现梦想的通道。转专业的放开与大类招生、微专业等多元模式共同编织起一张“专业自由”的立体网络,让个性化成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打破“一考定专业”的创新举措,大类招生模式于2001年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率先试点,2014年后伴随新高考改革在全国加速推广。其核心价值在于学生在初入校门时暂缓专业分流,立足学校深厚的学科基础自主探索兴趣和目标。同时,愈渐宽松的转专业规则打破了传统专业壁垒,跨院系、跨文理等一系列政策的“松绑”将转专业从被动的“志愿纠错”转化为主动的“生涯探索”。而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中流行的微专业,则允许学生针对未来方向,灵活组合个性化“知识拼图”。这些育人模式上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充分激发自驱力,使知识获取从单一路径走向“乐高式”多元组合。
当专业选择不再“一锤定音”,学生便可以在探索中真正明确人生志趣,在试错中锤炼选择的智慧。这背后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非由外向内的塑形。如果说,传统教育模式是一把刻刀,将学生塑造成预设的“标准件”,那么,新兴模式则更像一片沃土,重在激发种子自身的潜能。
当然,自由生长绝非放任自流。“专业自由”的承诺,其魅力在于“选择权”的移交。但对于刚刚脱离应试教育、对自我和社会尚未完全形成理性认知的青年学子来说,这既是前景广阔机遇,也可能是困难重重的考验。因此,这种自由生长需要更精细的配套支持体系,比如更具启发意义的新生导引、更细致贴心的导师陪伴、更灵活弹性的课程衔接机制等。唯有制度之网足够柔韧,方能让学子在自由探索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