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总有人调侃:“博士生是中国学历链最顶端的‘打工人’。”
别人毕业晒学位,他们毕业先晒“我还活着”。
“博士毕业到底难在哪?”
“是读不懂书,还是考不过试?”
非也。
真正让博士难以毕业的,从来不是“学习”,而是那一道道肉眼看不见的“卡点”。
很多人以为博士就是“上课+论文”。但其实,博士的毕业门槛,往往远高于你想象:
每一项听起来都“合理”,但哪怕一项拖住,就会无限延期——
是的,你听说的“延期博士”,大多不是因为懒,而是卡在了某一个残酷的节点。
你以为只是讲一讲选题方向,其实是“公开处刑”。
文献综述不够厚?老师会说你“没研究基础”;
选题不够新?老师会建议你“改方向重来”;
答不出问题?直接延期半年一年,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论文发表,是博士的“硬指标”——有学校要求两篇CSSCI,有的要SCI一区起步。
问题是:
很多博士,不是没写论文,而是论文永远“还在外审的路上”。
博士论文要经过两位甚至三位“匿名专家”外审。
碰上认真负责的老师,问题还好;
碰上鸡蛋里挑骨头的,哪怕你写了20万字,也可能因为一句“创新性不足”被要求“延期修改”。
这个环节完全无法控制:
老师是谁你不知道,喜好你不清楚,可能一句话就决定你多读一年。
博士生往往不是不努力,而是长期处在“没成果→焦虑→效率低→更焦虑”的死循环中。
他们每天看起来很闲,其实精神压力极大。
孤独+不确定性+极高的产出要求,才是博士毕业最难的真相。
说到底,有几条“硬道理”:
很多人只看到博士毕业时头顶的“学术桂冠”,没看到他们写废的几十万字、被拒的稿件、走廊里哭的夜晚。
博士不是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比别人更能撑。
撑过论文、撑过焦虑、撑过导师、撑过系统。
如果你还在读博,或即将读博——
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苦撑,这条路,本来就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