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世界本应充满欢笑与希望。然而,命运有时会毫无预兆地拐弯,撞向一个平静如常的日子,将原本平凡的时光推入生命的转折点。对于13岁的中学生小郭而言,2025年的这个初夏注定终生难忘,这天,她在放学途中突遭车祸,原本宁静的傍晚瞬间被惊恐与混乱取代,生命瞬间陷入险境。
“急诊,车祸重伤小女孩,紧急备床!”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ICU值班室短暂的宁静。这通电话,不仅牵动着医务人员的心,更是医院作为辽南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单位,充分发挥高效救治体系作用的生动缩影,拉开了一场与时间竞速的生命救援。
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稳定她的生命体征,完成关键检查后,以最快速度将她护送至手术室。手术台上,一场艰难的生命拉锯战拉开序幕。术中发现,她存在严重的肺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脾破裂出血并需切除,另有多处骨折。手术结束时,小郭带着气管插管、完全依赖呼吸机支持才能被送回急诊ICU。肺挫裂伤和肺部感染相互叠加,如同两副沉重的枷锁,死死扼住她的呼吸。每一次空气的进出,都显得微弱而艰难。
病床上,这名年仅13岁的女孩显得格外瘦小,拇指般粗大的引流管记录着她所经历的创伤。即便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医护人员,在看到这个年纪尚小、伤情却极其严重的孩子时,也难掩内心的不安与疼惜。当孩子的母亲赶到医院见到小郭时,情绪几乎崩溃,甚至无法站稳。短短时间,这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双重压力。
然而,病情的起伏并未止步。很快,小郭的瞳孔反射出现异常,值班医生高度警觉,立即安排急查CT。结果证实确实出现了脑疝,情况十分危急。医生团队立刻第一时间组织抢救,迅速完成备血、备台、剃发等术前准备,将小郭推入手术室实施二次开颅减压手术。
在神经外科和第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术后,在急诊ICU医护团队的严密监护下,她的生命体征逐步恢复稳定,顺利度过了那一夜的惊心动魄。每一位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清楚,这不仅仅是挽救一条生命,更是在支撑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大家也达成了高度共识:不仅要让她活下来,更要让她有尊严、有质量地活下去。
一夜的守护与奋战迎来了回报。次日检查显示病情未再恶化,尽管她仍处于昏迷状态,但希望的微光,已悄然在绝望的边缘亮起。后续治疗的关键,落在了呼吸支持与肺部感染控制上。急诊ICU迅速组织力量,医生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动态调节呼吸机、体位引流、气道廓清等;护理团队24小时不间断床旁守护,精确把控抗感染和器官支持治疗节奏。随着大家的的密切配合,小郭的病情出现了转机,颅内压逐步下降,患侧肢体也开始有了微弱的自主活动,意识也如同晨雾中的微光,逐渐清晰。
几天后,试脱呼吸机这个最重要节点终于到来,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围在床边,紧张而专注地观察着她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当呼吸机的管道缓缓移除,小郭自主呼吸恢复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陷入短暂的安静,随后,是轻微的抽泣和渐渐舒展开的眉头,这个几天前挣扎于生死边缘的孩子,终于摆脱了呼吸机的束缚,迈出了走向康复的第一步。
每一次自主呼吸的起伏,都是生命最动人的旋律,也是对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最深刻回应。随着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小郭顺利转出了重症监护室。那一刻,无需任何言语,所有的坚持与努力在静默中显现。这场惊心动魄的 “重生之战”,不仅是现代医学技术与医者仁心的完美交响,更彰显了医院作为辽南首家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员单位” 的硬核实力。急诊ICU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与无微不至的守护,重新唤醒了破碎的肺叶,让那几乎熄灭的生命之火在ICU的方寸之地顽强重燃,最终照亮了她通往充满希望的后续人生。愿小郭早日康复,回到家人、老师与同学们的身边,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