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8月28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围绕该《方案》介绍,教育部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中的“老大难”问题,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试点聚焦快速响应、分类建设、存量优化、内涵更新、多元评价等5个方面21项具体试点任务,支持有意愿有基础的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行性经验和可复制模式。目前,已有18个省份、97所高校报送了290份试点任务书。
栾宗涛表示,试点单位提出一系列极具突破意义的改革措施,比如天津、广东等地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领域,探索重大攻关任务驱动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复旦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博士+硕士’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统筹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类试点,一体化布局研究生、本科和高职三个学段。
在加强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方面,栾宗涛表示,面向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限制,支持清华、北航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航等高校设置相应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今年布点、今年招生。同时,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等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新增了1839个本科专业点,同时还撤销了不适应需求的本科专业点1428个、停招了2220个。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农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的培养计划,系统推进、集群实施专业、课程、人才、教师、实习实训5个教学关键要素联动改革。
▲国际邮轮管理等本科专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资料图,图据央视新闻
栾宗涛还表示,教育部门积极贯彻《学位法》,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首次实施通过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今年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改革的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变了传统学位论文的单一形式,今后将向农业、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标准。
栾宗涛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完善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发布使用制度,建立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用好国家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瞄准数量规模、结构布局、能力素养三方面适配,指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同时,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尽快发布本地区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和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引导高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着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的匹配度。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精准指导、定期调度”的高效运行机制,及时发展探索形成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大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促进改革成果转化应用。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