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带薪实习、提前一年找到工作……这是广州南华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南华工贸”)深化专业建设,让技术教育与南沙、湾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实践。
作为本土培育的首所高等职业院校,南华工贸自《南沙方案》颁布以来,以“四个一”工程为核心引擎,构建 “教育+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集 技工教育、技能培训、竞赛实训、文创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教旅综合体,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湾区协同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南沙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持。

扎根南沙沃土
南沙校区
今年将实现“满员”
追溯往昔,南华工贸与南沙结缘已久。“2005年,广州南华工贸技师学院便是在东涌镇大同村创办。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对南沙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能持续在南沙发展得更好。”南华工贸董事长熊英介绍道。“我们始终以《南沙方案》为指引,把校区建设成对接湾区产业、培育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熊英表示。
2021年,南华工贸根据校区规划建设部署,在南沙庆盛枢纽区块中部位置购置了一块教育用地,投资近10亿元建设南沙校区。2022年,恰逢《南沙方案》出台,该项目交地开工;2023年8月,仅仅一年时间,南华工贸(南沙校区)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并于10月开学;2024年5月,南华工贸(南沙校区)二期全面竣工。
“从交地到项目建成开学,不仅彰显了令人惊叹的‘南沙速度’,更是充分彰显了南沙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对于学校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熊英说。
扎根于湾区核心区域,经过多年的深厚沉淀与积累,去年2月,该校成功升格为技师学院,成为 广东省四所民办技师学院之一,亦是广州市属技工院校近17年来唯一实现升格的技师学院,实现了办学能级的飞跃。目前,南华工贸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年培训规模超1万人次,成人教育规模达1.3万人。其中,南沙校区已入驻4600余名全日制学生,预计今年8月满员时全日制学生将达7000人。
产教融合
学生提前一年
“锁定”就业岗位
在位于南华工贸(南沙校区)的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南华工贸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轻工行业选拔赛珠宝加工项目冠军唐伟忠正打磨着他最新的训练作品,全力备战9月的全国技能比赛。“目前,我主要练习往年的一些赛事作品,学院老师也会在设计方面对我加强训练。我们学院这种专业设备齐全的训练环境,对我备赛练习的帮助很大。”唐伟忠说。

在另一边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们正拿着示教器调试工业机器人。2022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预备技师班学生梁铠分享说,他同样是被南华工贸先进的实训设备吸引而来,“当初择校时,就是看中了学院的专业实力,能学习到很多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学院与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让我对未来的就业很有信心。综合来看,这是一家‘宝藏’学院。”

那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呢?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南华工贸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师周先念介绍说,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拆装维护、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等知识,同时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真实的应用场景。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销售推广与售后技术支持,以及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操作与维护等,就业优势明显。

据悉, 在专业设置上,南华工贸共设立4个专业系部,形成8大专业集群(含30个专业),其中珠宝工艺与鉴定专业国内领先,口腔医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精准对接湾区产业需求,生物制药、药剂等专业精准匹配南沙大健康产业布局。目前,南华工贸已与广汽集团、周生生等200余家企业共建85个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教室即车间、作品即产品”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就能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熊英介绍,由学院牵头制定《贵金属首饰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自主研发12项专利设备(如智能光谱检测仪),更是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技师学院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职业认知和定位精准,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心态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这些特质成为他们就业时的核心优势。”熊英透露,明年毕业的上千名毕业生,在今年7月之前已全部找到带薪实习工作,热门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珠宝工艺与鉴定等。此外,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可转正。“以就业促招生,学院今年的招生计划目前已完成70%。”熊英说。
激活文化基因
助力珠宝文化产业升级
走进南华珠宝艺术博物馆,从地质演变到矿物结晶,从古生物时代的化石演变到现代珠宝工艺革新,在这里,能深刻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与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南沙首座珠宝艺术博物馆, 馆藏珠宝矿物标本超500件,包括稀有的祖母绿雕件、香花石、铁陨石等,以及众多国家级获奖的珠宝首饰设计作品。


由南华工贸建成的南华珠宝艺术博物馆,不仅集 科普教育、珠宝艺术展览、非遗传承、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更是打造了 “参观研学—技艺体验—文创销售—高端定制”全链条运营模式,每月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其中不乏港澳青年学生及游客。
“依托博物馆,融合世界技能大赛成果与粤港澳三地文化特色,学院建成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总部基地,累计开展文化体验活动300余场,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与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熊英表示。

此外, 全国首个人才工坊落地南华工贸,更是成为激活产业创新引擎。南华工贸以“固定+柔性”引才机制,汇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民辉、工艺美术大师袁长君等行业领军人物,组建涵盖非遗传承人、博士导师的高端人才库,为珠宝艺术领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 “大师引领+青年培育”人才梯队下,不仅让珠宝技艺得以传承,学院更是自主研发了珠宝品牌“南华萌雅”,设计制作“湾区同心”等文创珠宝产品,强化粤港澳三地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助力岭南文化传承和珠宝文化产业升级。
湾区融通
搭建港澳青年发展平台
落实《南沙方案》中有关深化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的要求,南华工贸在交流深化、资格互认、人才培育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学院聚焦粤澳合作,输出师资、课程、设备开展宝玉石检验员等培训,近200名学员获‘一试两证’,实现粤澳珠宝鉴定职业资格互认。”熊英表示,目前,学院正联合粤港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推进口腔医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标准对接,降低港澳青年在湾区的就业门槛,拓宽发展通道。
在青少年交流方面,南华工贸与香港筏可学校等港澳院校结对开展师生互访、技能交流,对接“百企千人”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搭建湾区青年交流平台,促进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此外,南华工贸还援助马来西亚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我国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向东南亚输出,助力南沙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展望未来,南华工贸将围绕打造“教育培训—参观研学—文化体验—文创销售—首饰定制”一体化文教旅综合体,推进四大核心任务,为落实《南沙方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华力量”。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联合行业龙头共建特色产教品牌,构建“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准适配产业需求。
二是升级文化服务,以创建国家三级博物馆、AAA级景区为目标,推进“博物馆+文创/研学”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地标,提升文旅服务能级。
三是拓展教育合作,深化粤港澳职业教育联动,加强国际交流,引进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四是塑造首饰品牌,依托珠宝首饰专业优势、世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资源,做强“南华萌雅”品牌,聚焦婚庆首饰等高端定制业务,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