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的妈妈
最近,真心妈妈遇到两件育儿小事。
一次在路边快餐店吃面,遇到一对母女。孩子大约五六岁,妈妈三十出头的样子。孩子一边吃饭,妈妈一边各种“怼”她,直到把孩子给说哭了。
孩子哭着放下勺子,妈妈又催促她:“别哭了,快吃!”孩子只好又拿起勺子,含着眼泪大口吞饭。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叫“鸡排好啦!”妈妈去取来,对孩子说:“你看我对你多好,只给你买了鸡排,我自己都不吃。”孩子面无表情,拿起鸡排默默吃起来。
另一次在一家超市门口,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两三岁的小女孩。
妈妈问孩子:“咱们买的零食,你是现在吃,还是等会儿和姐姐一块儿吃?”孩子一点都不纠结,很清楚地答:“我和姐姐一块儿吃。”妈妈说:“好的,那咱们去接姐姐吧。”
走了几步,妈妈又问:“你走得动不?”孩子答,“走得动”,答得又快又清楚,而且毫不勉强。
前一对母女,让我不舒服了好大一会儿。后一对母女,则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其实也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妈妈总能留意孩子的需求,愿意关照孩子,愿意尊重孩子而已。
这两件小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父母们,尤其是妈妈们,越来越关心先进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面对孩子时,做个好人品的大人——都做不到也不想做,恐怕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孩子能带成啥样,亲子关系能营造成啥样,不但靠能力,还得靠人品。
面对孩子时,做个好人品的大人
“人品”听起来是个大话题,其实还是会落实到一些特别具体的选择题上。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相关的,我觉得有下面这几个:
1、我能不能言而无信?
在成人世界里,显然不能,因为这样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被当成一个不可信的人。但一些父母对待孩子时,却常常这么做。
答应孩子放假了给买个礼物,但一看孩子的期末成绩,就反悔了:你成绩这么差,礼物没有了。
随口答应给孩子做什么好吃的,结果给忘了,孩子问起来,就毫无诚意地道歉:哎呀我忘了,下次吧。
带孩子去买书,答应让孩子自己选,孩子选好了,大人又开始“把关”:这本不好,那本不适合你,你换成别的吧。
总是这么做,自然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孩子也会从父母这里继承这种言而无信的人品,对失信于人毫不在意。
2、我能不能任性妄为?
在成人的世界,显然不能,因为会被别人当成过于自我、情商不高的人,敬而远之。但在不少家庭,大人就认为自己这么做毫无问题:
想让孩子这样,孩子就得这样,想让孩子那样,孩子就得那样,如果孩子不能配合,那一定不是大人的问题,而是孩子的问题。
比如我经常遇到“孩子闹人怎么办”的提问,大人想的都是我得让孩子改改,而在我看来,就没有无缘无故闹人的孩子,一定是大人的某种做法有失当之处,但大人通常不想改变自己,只想修理孩子。
有一次一位妈妈问我:孩子跟爸爸、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时候都挺开心的,就是一到我跟前就闹个不停。我提醒她:那您试着比较一下您带孩子的方式和他们有什么不同?——然后,她不理我了。
3、我能不能言行粗暴?
这个显然也不能。就比如我遇到的第一位妈妈,她要是在和同事吃饭时把别人怼到想哭,那得多不受欢迎啊!但是怼孩子时,她却压力全无。
说实话,在公共场合,我遇到对孩子和颜悦色、和孩子有商有量的妈妈少,遇到一言不合,甚至孩子还没说什么就开怼的妈妈多,不是命令,就是训斥,再不就是威胁,总之怎么能凸显妈妈的权威怎么来,而且还常常为此洋洋自得。
可这样做的妈妈是不是得想想:轻声细语的妈妈和言行粗暴的妈妈,哪一个更美一点,哪一个更符合孩子对妈妈的期待呢?
4、我能不能恃强凌弱?
当然不能。但父母凭借年龄、阅历、体力、言语表达能力、掌握家庭资源的优势欺负孩子,却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他们看不得孩子在外面挨欺负,自己欺负起孩子来却毫不手软。
对孩子啥事都催,不停地催,不问孩子意愿,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让孩子超负荷运转,比996还忙,总是唤起孩子的愧疚感,对孩子说很难听的话,还经常迁怒于孩子。
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好大人不欺负小孩”,十分钟内,妈妈把超大份早餐塞进五六岁女儿的嘴巴,到底为什么?但如果父母自己不认为这样做是“恃强凌弱”,恐怕别人说多少都没用。
他们会认为:我这是教育孩子,是为孩子好啊。
但我认为,包含一丝一毫恃强凌弱的教育,都不是教育,只是驯服。
5、我能不能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当然也不能。但很多父母对待孩子和自己,就是双标的:
一边经常失信于孩子,一边又经常要求孩子守信:上次你答应过我了,你要信守承诺,不能反悔!
一边自己做不到,一边又总是要求孩子做到:我是大人,我不用学习,你是孩子,学习是你的天职;我是大人,我玩手机没问题,你是孩子,你玩就不行。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和自己的期待相距深远,其实如果肯反观一下自己,就会发现,孩子的样子虽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但是非常符合他们的现实——孩子长成了父母自己真实的样子。
学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育儿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遇到困难时,如果不能区分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还是人品问题,不妨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他不是我的孩子,我能不能对他这么做?
我这么做了,算不算一个人品好的人?
如果能清楚地回答,并且每次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时都有意识地问一下自己,相信每对父母——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收入如何,都会通过这种纯粹自助的方式,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改变。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以“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以“全学科自主阅读”成就孩子学习力。北大本科,中传硕博,两孩父母,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