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夫娜带孩子到阿尼亚姑妈家中作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爱称沃洛佳),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
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为害怕在生人家、在不大熟悉的姑妈面前说出实话,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沃洛佳打碎的,因为这孩子性情激烈、好动,曾经发生过损坏物件的事情。
应该怎样对待小沃洛佳隐瞒真相的过错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是直接揭穿并处罚他。
这样,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立即机“如释重负”。但是玛丽亚。亚历山大夫娜并没有这样做。
她认为,重要的是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有认识,要针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启发他的觉悟。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保持沉默,等待儿子的良心中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她敏感地意识到,良心正在折磨着沃洛佳。
有一天,在孩子临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抚摸着他的头,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打的。”
听着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玛丽亚·亚历山大夫娜安慰了儿子,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
看着这聪明、天真、淘气的孩子的成长,玛丽亚·亚历山大夫娜快活地笑了。使她非常高兴的是,正是儿子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