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带孩子出门时,是不是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邻居笑着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却躲在你身后不吭声;亲戚来家里做客,你让孩子喊“叔叔阿姨”,他却低着头玩手指。
这时候家长往往觉得尴尬,忍不住念叨“这孩子咋这么没礼貌”。
其实啊,孩子不爱打招呼,很多时候不是性格内向,而是背后家长的教育方式在悄悄起作用。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爱打招呼的孩子,身后多半有这 3 类家长。
1、总替孩子“开口” 的家长,慢慢让孩子失去表达欲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小,或者怕孩子说错话,不等孩子开口就抢先替他打招呼。
我的表姐就是这样,每次带儿子出门,遇到熟人她都抢着说:“快叫张奶奶,这孩子害羞。”
时间久了,孩子就算想打招呼,也被妈妈抢了先,后来干脆啥也不说,等着妈妈替他“代言”。
有次表姐带孩子来我家,我故意笑着对孩子说:“阿姨家有你爱吃的草莓,想不想吃呀?”
孩子眼睛亮了亮,刚想说话,表姐又抢着说:“他肯定想吃,这孩子就爱吃草莓。” 孩子的话被打断,默默地低下头,再也没吭声。
表姐的做法看似在帮孩子解围,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
孩子学说话、学打招呼就像学走路,得让他自己迈开腿才行。总替孩子开口,就像一直扶着他走路,时间长了他自然不愿意自己走。
下次遇到熟人,不妨慢半拍,给孩子留个说话的空当,哪怕他说得小声,也是进步呀。
2、强迫孩子打招呼的家长,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
还有些家长特别在意“面子”,孩子不打招呼就觉得没面子,当场逼着孩子开口,甚至当众批评。
邻居王哥就是这样,有次带女儿参加聚会,小姑娘见了生人有点怯,不怎么说话。王大哥脸一沉,当着众人的面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叫人都不会吗?平时教你的都忘了?” 孩子被说得眼圈发红,更不敢吭声了,整个聚会都闷闷不乐的。
其实孩子不爱打招呼,可能是认生,可能是不知道怎么称呼,也可能就是单纯没反应过来。
这时候家长越强迫,孩子越紧张,反而会对“打招呼” 这件事产生抵触。
阿敏就做得挺好,她儿子刚开始也不爱打招呼,阿敏从不逼他,只是自己热情地跟人打招呼,然后蹲下来对儿子说:“这是妈妈的同事李阿姨,你要是不想叫也没关系,笑一笑就好啦。”
慢慢的,孩子看到妈妈和别人打招呼很自然,自己也跟着学,现在见了熟人会主动笑着说“叔叔好”“阿姨好”。
孩子的行为是慢慢养成的,强迫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不打招呼时别着急上火,给他点时间和空间,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比硬逼着开口管用多了。
3、自己就不爱打招呼的家长,孩子很难学会主动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怎么做,孩子往往就怎么学。
要是家长自己平时见了人就躲,或者跟人打招呼时敷衍了事,孩子自然也学不会主动打招呼。
老周自己性格内向,见了领导都绕着走,更别说主动跟人打招呼了。他儿子跟他一个样,在小区里见了邻居就低头走,在学校也不怎么跟老师打招呼。
有次开家长会,老师跟老周说孩子在班上太沉默,老周还委屈地说:“这孩子随他妈妈,内向。” 可他没想想,自己平时在家跟家人都很少好好说话,孩子哪能学会主动打招呼呢?
相反,小区里的张阿姨特别热情,见了谁都笑眯眯地打招呼:“小李上班去啊?”“王奶奶买菜回来啦?”
她的小孙子刚会说话,就跟着奶奶学,见了邻居会挥着小手说“嗨”,大家都喜欢这小家伙。
家长的言传身教比说多少道理都管用。
想让孩子爱打招呼,自己先做好榜样。见了熟人主动问候,跟家人好好说话,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就会学着做。
写在最后
孩子不爱打招呼,不是大毛病,更不能说明孩子没礼貌,背后藏着的,可能是家长替得太多、逼得太急,或者自己没做好榜样。
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你怎么施肥、怎么浇水,它就怎么长。别总盯着孩子“不打招呼”这件事较劲,先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需要调整。
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少点强迫,做好自己的榜样,相信孩子慢慢会学会主动问候,成为一个待人热情的小暖宝。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