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盐都不盐了(演都不演了的谐音梗)”“V我作业”“妈妈让我先写作业再玩,她又在CPU我!”……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发现,这些网络用语成为“10后”孩子的口头禅。对孩子来说,这些网梗已然成为社交的“通行密码”。孩子满嘴网梗,该担忧吗?本期群聊,我们邀请“10后”、家长、老师,一起讨论这个让不少“80后”“90后”父母关心和头疼的话题。
家长说
听不懂孩子在说啥 也不利其价值观形成
家长陈磊:前几天晚上,我催儿子写作文,他甩我一句“别CPU(精神控制)了行不?”CPU不是电脑零件吗?现在骂人都用高科技词汇了?有时候真听不懂现在小孩在说什么。
家长张斯婷:我闺女说同学“人还怪好嘞”,听着像夸人,可配上那个挑眉表情,总觉得是在讽刺对方。这些表达方式听起来很有网感,但一定要这么对话吗?
家长赵峰:我坚决反对这些热梗。我女儿今年高二了,整天把什么“CPU”“KTV”挂在嘴边。我当然也知道这是把PUA(精神控制)给娱乐化了,但我觉得这样不严肃,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好的影响。
家长韩悦:我反而觉得没啥太大问题,有时儿子冒出个新鲜词来,我还会特地上网搜一下,想和他们处在同一沟通频道。上次我跟风试了试,对儿子说,“再玩手机我就要KTV你了”。他愣了,然后露出一个“原来你也会”的表情,我们母子关系瞬间拉近不少。
孩子说
不仅更省事 还有淡淡的幽默感
初二学生小轩:“CPU”比“你又精神控制我”,不仅打字更省事,还有种淡淡的幽默感。
初一学生小宇:我妈总问我“为什么不说人话”。可和同学打游戏时喊,“666啊,快V我个装备”,难道要改成“这名同学你的操作真精彩,请分享一件武器给我”?这样就太无趣了。
初三学生小刘:其实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流行词。他们当年不也说“886”“GGMM”,现在倒嫌我们“怪话”多?
大一学生程荧:现在年轻人在网上交流都会化用流行梗,比如“古风小生”之类的,当我们在线上用网梗沟通,会有天然的亲近感,给青年提供了一种很新的沟通捷径。
专家说
是和同伴互动的方式 也是应对压力的方法
厦门五中教师蔡俊伟:经常听到学生聊天时蹦出“绝绝子”“yyds”,便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在作业本上画过的“火星文”。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密码,就像当年我们用“orz”表达崇拜,现在的孩子用“666”表达厉害,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我带的是学校小学部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格外敏锐。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在打游戏时会脱口而出“AWSL(啊我死了)”。其实这些都不难懂,有些网感的词汇一听就能意会。在我看来,这种对话藏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青少年感知世界、与同伴互动的独特方式。
有的人担心网络语言用多了会影响孩子们的语感,但在我的教学和教育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语言场景的切换自有分寸。比如他们在电话手表上和同学聊天时,会用“栓Q”互怼,打游戏时喊“666”加油,但到了写作文的课堂上,笔锋一转就是规范的书面语,他们分得清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作为教师,我更看重的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既要懂网络世界的鲜活,也守得住文字表达的规范。
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吴清波:“10后”群体中流行说网梗的现象折射出这一代人独特的成长环境、心理需求与社会互动模式的复杂镜像。
首先,这是代际区隔的“隐形屏障”,也是自我边界的主动建构。这种行为在发展心理学中可视为“心理断乳”的早期表现,证明这些孩子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长辈的语言规则,而是通过创造性表达,试探独立于家庭权威的自我空间。其次,网梗是群体身份认同的“社交货币”,承载着同辈群体的归属感需求。“10后”所处的社交场域高度依赖线上社群(如班级群、兴趣小组),网梗流通效率决定了个体能否被群体接纳。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证明,更是向同伴传递“我懂你的梗”的信号。这种现象与青少年心理学中的“同伴参照群体”理论高度契合,通过不断迭代语言密码,维持群体的独特性,避免被“过时”标签边缘化。
最后,“网梗”是情绪表达的“缓冲垫”,折射出“10后”应对压力的方式。将原本可能引发亲子冲突的不满情绪,转化为一种带有自嘲的吐槽,既释放了压力,又避免了正面冲突的风险。
(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实习生 郭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