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校社交壁垒
在墨尔本,人们会常会问你在哪所学校上学。在悉尼,人们会问你住在哪个区。
一位来自墨尔本的青年在澳洲 Reddit 板块上发帖:
“长在墨尔本东南郊区——有没有人感觉私立学校的学生有完全不同的社交生活?
我在墨尔本东南郊长大,已经二十岁了,我始终觉得私立学校的学生们有着和我一种完全不同的青春岁月。他们似乎有更广阔的社交圈,更自信,有机会参加交流项目或欧洲旅行,一切都更加丰富多彩——从夜店到海外旅行。
与此同时,我的20多岁过得相当平静。我独自一人去过亚洲一些地方,也喜欢在那里建立的联系——但这些联系都很短暂。我一直渴望那种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社交节奏,而其他人,尤其是私立学校的学生,似乎都能轻松融入其中。
我知道Instagram会扭曲现实——也许我只是看到了精彩“实况”——但还是感觉……结构上有些不同。就好像那些人脉和机会早在成年之前就建立起来了一样。
我想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你是看着这种差距长大的吗?如果你没上过私立学校,你20多岁时是如何建立社交生活的?你是否通过独自旅行找到了真正的、持久的友谊,还是这种友谊总是转瞬即逝?
我并不痛苦——只是好奇,有一些反思,并试图弄清楚如何在未来为自己创造更丰富的东西。“
他的经历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回应,在澳洲,确实有很多人在对如何建构自己的社交圈感到困惑和无力。而这种社交网络的差异,与社会阶级、文化资本密不可分。
有公校经历的网友激烈讨论:
其实一位认为:首先,阶级是真实存在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往往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这不是你能改变的事情,所以不要太有压力。
第二,你可以在20多岁的时候结识很棒的朋友。去听演出和参加各种活动,加入俱乐部,联系校友晚上出去玩或者一起玩。什么活动都行,但你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一个社交圈(除非你已经很成熟了)。
第三,关于独自旅行,我确实结识了一些终生伙伴,但他们不一定在墨尔本。所以他们与我日常生活的联系微乎其微。在当地交朋友才是享受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
我没有上私立学校,高中毕业时也有一群好朋友,但在大学里感觉还是差不多。那就试试吧。最坏的情况是你还在原地。
另一个网友表示,我确实同意私立学校学生的社交圈往往更大(10 个人以上组成一个紧密的团体),而且比我和我的朋友更频繁地进行度假等活动,但我认为这不一定是排他性的。我们也一直非常积极地努力培养我们现有的友谊团体。
还有人表示:即使上的是公校,仍然有一些人是来自富人家庭的,甚至我知道的有一个人有一笔巨额的信托基金,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工作。我家根本不属于那一类。我觉得很多公立学校的经济状况都比较复杂。
虽然我确信就读精英私立学校能打开人生的大门,但我认为我公立学校的同学们表现得一点也不差。澳大利亚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很多非常成功、有趣的人。
“精英”学校强调社交的代际传承
有人注意到,孩子就读“精英”学校的家庭似乎都彼此认识。他们住在五公里以内,经常光顾同一家干洗店、理发店、健身房和网球俱乐部。他们也经常一起社交。所以,你不仅认识同年级的孩子,还认识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宠物狗和祖父母。
这些联系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代。
私立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权,如果我有钱的话,我会让我的儿子上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培养的是好学生,而不是好人。我上了一段时间大学,然后退学,找了一份工作。28岁加入警察队伍,结识了几个“职业”同学。离开警察队伍时,我是个酒鬼,大约8年后,又被关了3个月的牢。
一网友认为:毕业(私立男校)时的视角与就读当地高中的朋友们不同,但只是不同,而不是更好。
还有一类网友感叹:速速卸载社交媒体,比较偷走了人生的快乐
我去的是公校且有维护了超过20年的友谊,我们只是不会发在社交媒体ins上罢了。
公私校结构性差异与个体行动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是本地青年也常常面临社交圈的不稳定和孤独感。公校和私校在学术资源和社交圈上确实有差异,真正体现差异化的不是你曾经从哪里来,而是当下选择如何建构自己的生活,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交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