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招生季,民办本科高校招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少数新建“新型研究性大学”招生分数奇高,甚至超过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专业;另一方面,不少传统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引起人们对民办高校发展前景的担忧。据报道,少部分省份民办本科高校在第一轮招生后缺额严重,有的高校经过多次征集补录仍难以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甚至被迫取消了文化课分数限制。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体量巨大,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高校均为少数,各种夸大其词的议论并不完全可信。然而,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维度认识,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民办乃至公办本科高校发展前景的担忧并不多余。面对来自人口、技术、政策、产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民办本科高校进入优胜劣汰的发展通道,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本科高校生源供给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民办本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民办高校80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比例的25.75%。民办高校在普及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新出生人口减少和政策规范力度加大,民办教育规模增长速度下降,特别是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和学科培训开始,进入下行空间长期看,人口变化将是所有高等学校生源的最大挑战。尽管目前一大批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上已经赶超一些公办本科,但总体上看,民办本科高校在实力上与公办本科尚有差距,将在包括人口变化在内的各种冲击下首当其冲。
一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买方市场”正在形成。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8%,处于高等教育深度普及的阶段,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生源对高等学校的选择性增强,部分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高校出现难以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实属正常。
二是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历贬值、能力升值影响就读选择。当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时,高校学历“含金量”必然随学校不同而开始分化,部分本科高校学历出现“贬值”现象,而职业适应性和能力成为检验人才的核心标准,从而影响学生的就读选择。
三是本科高校入学竞争仍然激烈,生源格局深度调整。今后几年,普通高校生源仍有增长空间,本科高校入学竞争仍然激烈。本科录取率各地差异较大,由于学校在制定分省招生计划、补录信息发布、招生宣传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同时,由于政策调整的影响,各级各类本科高校分“生源蛋糕”的态势也已出现。到今年6月,我国职业本科高校已达87所,其中多数为原来的“双高”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在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上显示出较一般普通本科更强的实力,对考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优质本科扩容”政策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扩招2万人,不断做强的优质本科也会整体抬高考生的期待,对其他本科高校生源空间形成一定挤压。另外,近年出现的一批“新型研究性大学”虽然招生数量不多,但对本科教育格局正在产生深刻影响,加快了民办高校的分化进程。
部分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突出短板
在我国民办高校恢复发展的前20年,一直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保障不足的问题。2016年新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法律框架,政策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中。目前,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教师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仍存在显著差距。民办学校自身在发展思路、办学模式上也有一些短板,抵抗各种挑战和冲击的能力明显比公办高校弱,生源市场敏感度更高。生源难以为继、面临退出风险的本科高校目前虽为少数,但如果办学管理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解决,有更多民办高校前景值得担忧。
在发展思路上,短期主义催生低成本扩张的惯性。弥补高等教育机会短缺是民办高校的初始功能,在过去大部分时间,民办本科高校生源一直充足。一批民办高校注重长期积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实力稳步提升,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批民办高校追求高额办学回报,抽空学校办学积累,压缩办学成本,依靠不断扩大学校集团规模、学校招生规模生存,形成低成本、低质量扩张的发展惯性,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远期的人口变化冲击下,必然难以为继。
在经费来源上,过度依赖学费导致发展后劲不足。高等教育是高成本的事业,学费是民办学校主要甚至唯一的办学经费来源,民办学校出资者投入的办学费用,最终需要用学费来弥补。据了解,目前民办本科高校学费额度大多在每年1.5万-4万元之间,其中多数学校在每年2万元以上,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专业在每年3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每年14万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学费、住宿费加上生活费,读民办本科是一项较重的经济负担。公办高校学费多在每年五六千元,住宿费也要低于民办高校,而公办本科高校仅从国家财政经费投入来看,已经不低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学费收入。经费来源单一已经成为民办本科发展的致命缺陷,高收费遭遇低就业,成为其未来生源危机的根源。
在办学模式上,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质量上,民办本科高校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分化趋势。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民办本科,充分发挥了民办教育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互动,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思路封闭、课程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堪忧,在文凭贬值的背景下劣势尽显,距离被淘汰也就不远了。
在学校治理上,仍然存在家族化、一言堂现象。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下,科学决策、参与式治理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石。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及其权力关系复杂多样,面临的治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非营利性高校治理权与举办资金紧密捆绑,社会参与不足,家族化传承、举办者一言堂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对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
转型升级成为民办高校唯一出路
过去、现在和将来,民办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从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落实平等待遇到招生政策支持,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找准定位,以创新和质量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一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引。无论从人口变化趋势还是教育需求性质看,吃本科教育资源稀缺的红利、靠招生规模生存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完不成年度招生计划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在拓展办学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二是以科学的办学定位为基石。少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高起点、高投入办学方式是多数民办本科无法做到的。在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本科学校应该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链条中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努力争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但资源和精力投入要有限度,不能发生重心偏移,高质量专业建设、高效能的本科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三是以产教融合为生命线。发展应用型和职业本科,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把准产业脉搏、精准定位企业需求、所有专业都争取与企业合作,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前提,也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民办学校在发展规划、管理决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方面应全方位引进企业参与,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在贡献企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和办学收益。
四是以现代学校治理为根本保障。民办高校需要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公益性办学为出发点,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师生参与、企业参与的治理机制,是获得更多政府支持、激励社会捐赠、培育校友捐赠、争取企业投入的有效途径,是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和良好社会声誉的制度基础。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烽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