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广州一户工薪家庭省吃俭用,把大儿子送进了中山大学,学费不到4000块。
2025年,这家人家的小女儿考上了同一所学校,收到的通知书上写着:“本科学费每年8600元。”
“涨价可以理解,但也涨得太快了吧!”母亲叹口气,算了一笔账:学费8600,住宿费1200,伙食费每月1000,加上教材、校服、体检、路费……这四年下来最少要15万。而她丈夫一个月工资不过5000块。
一个大学生,掏空一个家庭。
中国大学生,曾经是“便宜”的象征。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是铁饭碗的开端。那时候,不但不用缴学费,国家还给发补贴,包分配、包就业,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但到了今天,大学正在悄悄脱离福利体系,慢慢走向市场逻辑。
从2022年起,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陆续上调高校学费,涨幅普遍在10%~35%。一些省属高校如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涨幅达到30%;民办高校更猛,传媒、艺术类专业学费动辄4万+,个别已接近5万/年。
有人说:这哪是涨学费?这简直是在对普通家庭做“结构性融资”。
为什么会涨?
一句话:政府“兜不住”了,学校也“扛不起”了。
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在校生已超过4400万人,比1999年扩招前增长了8倍。但财政拨款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下调。
以教育部预算为例:2025年对高教的拨款为1143亿元,比去年还减少了4.7%。
面对人多、钱少的局面,学校只能另辟蹊径:“谁用谁付费”。
一位高校财务处老师说得直白:“有些专业光是实验器材、电费、师资开销就超预算,不涨价真没法活。”
于是,涨学费,外包食堂、外包保安、外包教学推广,甚至把体育馆、停车位、教学楼的冠名权拿出来卖……
大学开始像公司一样运营,每一块资产都要“变现”。
更离谱的,是民办高校。
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民办院校已超过760所,接近四分之一。这些学校很多背后是上市教育集团,靠“扩招+高价+低成本”这套公式,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这些学校来说,学生不是“人才”,而是“现金流”。
贵不是最可怕的,关键是——它还值吗?
我们来看几组数字:
很多毕业生进入灵活就业、短视频、电销、客服,甚至转行开奶茶店、送外卖、回老家创业。
更扎心的是,近60%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考研逃避就业”,理由是“本科文凭已经不保值了”。
大学,曾是阶层跃升的电梯。现在呢?很多人读完大学,发现还是得爬楼梯。
这是一个不太愿意正视的现实:
当大学学费从“5000时代”走进“万元时代”,教育就不再是全民皆可参与的平等机会。
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家庭,将为一个孩子上大学掏空全部积蓄;
一些农村家庭放弃送女儿读大学,因为“投资回报率太低”;
中产家庭咬牙供孩子上学,但发现“读完还不如考公、考编”;
大学,悄悄变成了一张“高价门票”。
买得起的,就上车;买不起的,只能站在车外仰望。
在理想中,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流动的阶梯,是未来的起点。
但现在,大学更像一个打包出售的“金融产品”:你投入十几万买门票,但没人承诺你能进哪一扇门。
未来,如果大学变成了一门贵族生意,我们要问的就不只是“能不能读”,而是——这个代价,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