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不像传统的教育学著作那样,致力于提供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可量化的操作指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实践中最微妙、最核心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层面——“情调”。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教育智慧的深刻洞见,更在于它引导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那份细腻、敏感且充满人性温度的关系。
“教育智慧”的现象学解读:超越方法论的“机智”
《教育的情调》作者范梅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教育机智”。这并非指教师授课的技巧或策略,而是一种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由深厚的教育关怀所驱动,近乎本能、恰到好处的判断与行动。它是一种“知道在做什么”的智慧,尤其是在那些无法预设、没有现成答案的突发状况中。
传统的教育学常常陷入一种“方法论”的迷思,试图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化为一系列可复制的流程和技术。教师被训练如何设计教案、如何管理课堂、如何评估学生,但这些工具性的知识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独特、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个体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教育机智”正是对这种技术理性主义的深刻反思:真正的教育智慧并非来自外部的理论或手册,而是源于教育者对“何为有益于孩子成长”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性反思和内在体认。
这种“机智”的养成,依赖于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深度的共情与理解,教师需要具备关注孩子独特体验的能力,感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困惑与渴望;二是对教育目标的坚定信念,教师必须对“好的教育”抱有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愿景;三是情境性的行动决断,教育机智总是在具体情境中展现,它要求教师在“瞬间”作出反应,这种反应融合了关爱、责任、知识和对当下情境的敏锐洞察。
因此,《教育的情调》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技术层面,引向了“教师是谁”和“师生关系如何”的存在层面。它强调,教育的本质力量,蕴藏在教师的言行举止、眼神态度以及整个课堂所弥漫的“情调”之中。
“情调”的构成:希望、关爱与责任的交织
作为《教育的情调》一书的合著者,我将英文“tone”(原意为“调子”“音调”)巧妙地翻译为“情调”,这个隐喻生动地描绘了教育环境中教育情感体验的整个氛围。一种有益于成长的教育情调,并非刻意营造的“快乐教育”或毫无原则的“自由放任”,而是由几种核心情感与责任交织而成的。
教育的希望: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它内在地包含对儿童无限可能性的信任和期盼。一位拥有教育希望的教师看到的不是学生当下的缺点或不足,而是他们未来成长的潜能。这种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坚信“成长有无限可能”的积极态度。当整个教育环境充满了这种建设性的希望时,学生会感受到被信任,从而激发出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教育的关爱:这里的“关爱”并非溺爱,而是一种深刻、具有规范性力量的责任感,指向对一个完整人格的呵护与塑造。教育性的关爱必须是“有节制”的。它既包含着无条件的接纳与温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归属;又包含着必要的引导、规劝甚至约束,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种关爱体现在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倾听,愿意去理解学生的沉默,也体现在必要时敢于对不当行为说“不”。它是一种成熟、为对方长远福祉着想的爱。
教育的责任: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负责,更对他们的“整个生命”负责。这份责任感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教师的行为超越了职业的范畴,升华为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实践。它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值得信赖、言行一致的“榜样”。
这三种元素共同构建了《教育的情调》的核心: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充满希望的期盼、洋溢着节制的关爱,并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基石。在这样的情调中,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冰冷的过程,而是充满生命温度的交流。
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与挑战
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标准化和量化考核的时代,阅读《教育的情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挑战了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当教育系统过度依赖考试分数、升学率等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优劣时,恰恰忽略了那些无法量化却至关重要的品质——学生的幸福感、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师生关系的质量。《教育的情调》提醒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真正的教育质量存在于课堂的“情调”之中,存在于师生每一次真诚的互动之中。
其次,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另一个方向。教师的成长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应是教育智慧和人格境界的修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现象学反思”——记录教育故事、分析具体案例、与同事交流育人困惑,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机智”。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也应将重心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对教育伦理、儿童心理和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
最后,它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发出深刻的叩问:我们正在为孩子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情调”?我们的教室充满焦虑、竞争和压抑,还是充满信任、支持和探索的乐趣?我们是以权威和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还是愿意成为一个谦逊、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人”?
当然,《教育的情调》并非没有可商榷之处。书中描绘的理想师生关系,在当前庞大的班额、沉重的教学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起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恰恰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我们去思考“应然”的教育,并以之为参照审视和批判“实然”的教育。
(作者系《教育的情调》合著者,深圳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4版
作者:李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