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刘航
图源:浙江新闻
一名女生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张“清华大学奖学金100万元”的奖金牌,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堆成小山的百元现金……这是广西贵港一考生考上清华大学后,学校奖励100万元的颁奖现场。背景板的大红幕墙上,写着激励人心的口号和“2025届高考奖学金颁奖大会暨高三年级开学典礼”。
别的不说,就这场面,就这视觉冲击力,足以拽人眼球、赚取流量,无形中为学校的招生营销拉满氛围。与其说这100万是奖励给学生的,不如说是学校招生营销的广告费。但还是要搞清楚,这并不是什么“清华大学奖学金”,而是高中母校对“考上清华”的奖励,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多年来,教育部也三令五申强调,禁止炒作高考状元或高分考生。
涉事学校显然违规,只不过换了一种讨喜形式。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奖励优秀学生,大可不必如此大张旗鼓,更不必以发放现金的方式招摇。
该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称,被985、211和“双一流”学校录取的学生会获得升学奖励,考上不同学校的奖励不同。目前,当地教育局已经通报涉事学校违规,指责其借机宣传炒作高考成绩。应当说,当地教育局的纠偏是理性的,也是职责所在。
虽然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一所民办学校,学校花自己的钱奖励自己的学生无可厚非。但暂且不说炒作高考成绩违规,将不同分数、考上不同院校的学生以奖金的方式分成三六九等,其释放出的评价导向是什么?是“分中自有黄金屋”还是“一分一个价钱”?这就又走向典型的唯分数论。
事实上,通过奖励高分生吸引尖子生就读,进而常年维持学校“出成绩”形象的宣传套路,早已被诟病。因为人们自然会质疑,在报考高中时就被诱来或“买来”的尖子生,在高考时本就应该出成绩,这很难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还是生源本身就掐尖的结果。
以往,类似的奖励还曾诱发过畸形产业链:尖子生考上名校后却选择复读,一些高中不惜重金“回购”尖子生,复读的尖子生来年再考上名校,又成为学校“美丽数据”的一部分。在这场“互利”循环中,看似考生和学校各取所需、彼此成全,却浪费了教育资源和招生名额,更让教育的初心变质。
近年来,在志愿填报领域,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考生越来越重视专业选择而非一味冲名校。这背后有着就业市场和产业迭代的深刻变化,也有着家长和考生教育理念的转变。一些学校还在继续以清北论英雄,已经格格不入。前不久,江西上饶某中学在高考喜报中“阴阳”拒报清北志愿的学生,就是典型表现。
学校真正应该做的,是从学生利益出发,辅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选择自己擅长并感兴趣的专业;而不是从学校利益出发,为了凑所谓的清北数据而不顾学生个人意愿。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以升学率、名校率为导向的功利化教育,绝不是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将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核心诉求放在第一位。
从这个意义延伸开去,学校也该转变竞争思维了:与其宣传眼前的升学率,不如去讲述自己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了怎样的科学教育和心灵滋养,树立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事业观,步入社会后在各自领域发着怎样的光。毕竟,学校的根本职责是育人,而不是以培养多少清北生为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