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是突出特色增专业。各职业院校积极打造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品牌,采取结合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服饰与饰品等地方民族特色的方式积极申报新增专业。今年以来,中职校新增专业11个。如安龙职校编写的《布依武术》和兴仁职校编写的《苗族绣品》已作为两校特色课程教材使用。又如,兴仁职校民族服饰、苗绣技艺传承与创新生产性产教融合基地已申报“技能贵州”内涵项目。
02
二是搭建平台激活力。依托职业院校重点或骨干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技能人才提升培训、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等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截至目前,共创建省、州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4个,校外实训基地245个(其中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4个)。如晴隆县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激发产教融合活力。
03
三是构建体系育人才。构建“3+3”“五年一贯制”“3+4”中本试点培养、分类招生考试及“专升本”等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苗绣、刺绣等项目培训2000余人次。如州职院暑期开展“推普+非遗+技能”活动,以普通话为沟通桥梁,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累计采集非遗术语200余条,开发课程17课时,惠及群众800余人。
来源: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原创首发 编辑:潘家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