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
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
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
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
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
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
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
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
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
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
(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了“药食同源”的观念。微信公众号:浩宇文韵
B.唐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同的。
C.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的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
D.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地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
B.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不同阶层的茶馆,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
C.文章介绍中国茶叶的六大品类以及相关茶香系统,意在论证炒青工艺的出现给茶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煎茶→点茶→泡茶”的演变历程,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
3.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
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 ① 的控制上。与之不同的是,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尤其是 ② ,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这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煎茶法的二十四茶器,不过今天大多已不见于茶事之中,而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执壶,是今天 ③ 所用茶壶的老祖宗。
4.作者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时,行文思路清晰严谨。请简要说明。(4分)
5.今天,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让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国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你怎样看待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三年早知道
马烽
在去甄家庄的路上,我就在想:来罢这村里已经有四年了,村里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过了红豆庄,只见前边出现了一条新修的大水渠,有几个人在渠堰旁忙碌。我刚要上桥,忽然有个人向我高声叫道:
“你是老马吧?好几年没见了。”说着朝我跑了过来。
这人有四十来岁,看起来有点面熟,可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热情地和我握手。我问道:“这条渠是新修的吗?”
“是啊,今天这是第一天放水。”他说。
我下了桥,听他对其余人说:“咱们再到东边去检查一下。 我早就知道新渠…… ”
“早就知道”这四个字,让我猛然想起来了,他是甄家庄农业社的赵满囤嘛!
赵满囤绰号叫“三年早知道”。腊月里卖的一种木版印的春牛图,因为上边附带印着三年的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这人有点小聪明,好像他有先见之明,一切变化都在他意料之内。一件事情办好了,他总说:“我早就知道能弄成!”事情办糟了,他又说:“我早就知道闹不好!”慢慢地,“早就知道”变成他的口头语了,因此人们就送了他那么个绰号。
“三年早知道”是全社最落后的社员,他做的那些事听起来,真叫人哭笑不得。
一开头社里分配他当饲养员,因为他对喂牲口有点经验。可是他对社里的牲口草不筛,料不煮,圈不扫,牲口瘦得皮包骨;对自家的牲口精草细料小灶饭,养得又肥又壮赛如虎。不到半年,社里撤了他的职,把他调去赶大车。谁知他趁着送公粮、跑运输的机会,捎带做些小买卖来了。后来让赵满囤参加田间劳动,但他碰到重活装肚疼,专门挑着做轻活。队里经常开会批评他,可是一点事也不济,大家都叫他“头痛社员”。
我来这里还没三天,就听人们讲了赵满囤好多这一类的事。特别是饲养员赵大叔,一提起赵满囤,总是生气地说:“幸亏社里就这么个奸猾鬼,要多有几个,非把江山搅乱不可。”后来我和赵满囤渐渐熟悉了,觉得这人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坏,我曾经同他一块上地割过玉茭秆,他劳动起来劲头大,碰到玉茭秆上有一半穗小玉茭,他都要掰下来放在一起。他还爱说爱闹,常常和大家逗嘴开玩笑。
社长甄明山说:“这人过去是很落后,不过近半年,有不小进步。”
但是在我离开前,赵满囤又出问题了。
社里计划打五眼井。赵满囤对打井有点经验,因而担任打井技术指导,他把工作安排得头头是道。开始打井的第三天,遇到了流沙,派人回村来找赵满囤,全村都没找到。直到第二天天黑他才回来,说是到西山上贩枣子去来。这下可把人们气坏了,大家都批评他,你一言我一语。
社长甄明山说:“社里派你当技术员,这就说明社里对你很信任,可你扔下工作做小买卖去了。要知道打井停两天,耽误多少人工?损失有多大?别人也照你这样,井还打不打?”
赵满囤蹲在桌子旁边,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甄明山又说:“今夏天下雹子,把你那十亩好地打了,要在往年间,遭了这么重的灾,你能分到这么多粮?你七月间得了急病,社员们连夜淋着雨把你抬到医院里,吃药打针花下一百多,社里替你垫上了。大家为啥要这样关心你?因为你是农业社社员,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人。可是你脑子里有没有这个大家庭?”
赵满囤抬起头来,用湿润的眼睛向众人望了望,低声说道:
“我知道我错了,我没有忘了农业社对我的好处,我也想把农业社搞好,可就是私心还在……我愿意受处分。”
第二天我就离开了甄家庄,赵满囤后来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我一路上想着赵满囤的那些事,不知不觉就到了甄家庄,只见村外新栽了许多柳树,打麦场上柴草堆积如山。
赵大叔看到我来了忙扔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和我握手。我向他打听赵满囤。
“他如今是社里的水利委员,干得满不错。你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
我说:“那回因为上西山贩枣的事,后来怎么样了?”
他说:“那天晚上批评他以后,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去了。这家伙,真有两下子,很快就把流沙治住了。”
吃完晚饭,我去找赵满囤,他还没有回来。他老婆胡凤英说:“这几天正忙着浇地,丰收渠今天第一次放水。自当了水利委员,地里倒是有水了,家里水瓮却经常是干的。”她还说,满囤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脑子里常盘算社里的问题,有时候为了水利上的事,半夜半夜睡不着,他还想争取入党哩!
等了有一个多钟头,赵满囤还没有回来,我便和社长甄明山一块去地里看看。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谈,听到水渠那边传来争吵。只见赵满囤站在闸口旁大声说:“不行,赶快弄开,我早就知道你们要捣鬼。”一个老汉说:“黑天半夜怕什么!红星社不会有人来。”赵满囤说:“咱们忙着浇地,人家红星社还不一样?打个颠倒你乐意不?”
我们跑过去一问,才知道是两个社员为了多浇地,偷偷把红星社的水闸堵了一半。
赵满囤和甄明山说他打算明年再修两条支渠,这样全社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就都能浇上水了。另外还计划在渠堰上植两行乌柳,既巩固了堤堰,每年又能收割大批编筐子的柳条。他说:“我估计了一下,一年至少能收割三万五千斤柳条,一斤按二分五算,总共就是八百七十多元,能顶两千多斤粗粮啊!”这个理家过日子的能手,如今处处都为大家庭打算了。
夜已经很深了,但野外到处闪烁着灯火。“哗哗哗”的流水声,夹着拖拉机马达的吼声,好像是雄壮的交响曲。赵满囤忽然回过头来问我道:“老马,你看咱们这里变了吧?”我说:“大变了。”我觉得不只是生活变了,最重要的是人变了。
他说:“我早就知道要变的。你过三年再来看。”
我说:“我早就知道你是个‘三年早知道’!”
他和社长都笑了。
1957年11月于太原
(有删改)
文本二:
《三年早知道》的写作经过(节选) 马烽
这篇小说,基本上是按真人真事写的,或者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写成的。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村子里的事情。
从前这是一个十分穷困的村子,可是在合作化之后几年工夫,村子大变了,土地改良了,老牛破车变成了拖拉机,社员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恨不得马上把这些新的变化写出来,可是细细一想,觉得只是写一些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变化意思不大。因为这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谁都可以感觉到的。后来我确定通过一个具体的人来写这巨大的变化,我选择了赵满囤作为主人公,基本上是依据真人真事写的,虽然他不姓赵,也不叫满囤。
(发表于1959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我”回甄家庄时最先遇到的是赵满囤,却“想不起来”了,表明他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B.文本一写胡凤英抱怨“家里水瓮却经常是干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赵满囤担任水利委员却不顾家庭的不满。
C.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我”的见闻和回忆串联情节,使赵满囤的形象更真实自然。
D.从文本二中马烽对《三年早知道》创作经过的回顾可以知道,这是一部纪实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真人真事。
7.关于“打井贩枣”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甄明山才肯定了赵满囤“近半年,有不小进步”,接着就发生了赵满囤丢下打井工作外出贩枣的事件,表明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
B.甄明山对赵满囤的批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有设问,也有反问,通过事实引发赵满囤对自身错误的深刻反思,教育方法高明。
C.被批评教育后,赵满囤“第二天天不明就到井上”,“很快治住流沙”,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表明他技术过硬,更体现了他真心改过。
D.作者将“打井贩枣”这一情节安排在“我”离开甄家庄的前夜,为后文“我”重返甄家庄埋下伏笔,使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
8.文本一中“我早就知道新渠……”这个句子,在文中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作者在回忆创作经过时指出:“我确定通过一个具体的人来写这巨大的变化。”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设想的。(6分)
(三)阅读Ⅲ(本小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节选自《列子·汤问》)
材料二: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①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材料三: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后豫让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四: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②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节选自刘开《知己说》)
【注】①负贩:担货贩卖。②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准备甜酒了。③揖客:指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客人,意为与主人平等。
10.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悲 夫 A 士以遇知己 B 而名著 C 亦有得 D 知己 E 而遂至行 F 亏名辱者 G 可不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突然,与《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卒”意思不同。
B.下,落下,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下”用法和意思均不相同。
C.之,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之”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D.希,迎合,与《陈情表》中“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子期对伯牙所奏音乐的理解符合伯牙的内心,因此伯牙赞赏他的音乐欣赏力。
B.管仲列举自己在与鲍叔交往过程中得其理解的旧事,解释为鲍叔之死哀痛的原因。
C.豫让在智伯死后行刺襄子,以图为智伯报仇,失败后他选择自杀,以死报知己。
D.穆生因楚王戊忘记准备甜酒而离开楚国,刘开对穆生的做法始终持理解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
(2)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14.孟子认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夜独酌
黄公度
溪山态足身无事,天地功深岁有秋。
投老相从管城子①,平生得意醉乡侯。
卷帘清坐月排闼,横笛谁家风满楼。
可是离人更遗物②,自缘身世两无求。
【注】①管城子:毛笔的代称。②离人、遗物:出自《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体掘如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岁有秋”强调岁月流转、人生短暂,蕴含诗人及时行乐,消极避世之感。
B.颔联借“管城子”“醉乡侯”描述诗人到老以笔墨为伴,饮酒自得的生活状态。
C.尾联上句运用典故“离人”“遗物”,表现自己脱离俗世,舍弃万物的超然。
D.整首诗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书写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领悟,词浅而意深。
16.本诗颈联与《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中的意象“笛”,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李老师指出治学要尊重客观事实,须亲身参与,不可主观猜测。他引用苏轼《石钟山记》的典故,批评了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轻率做法。
(2)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舍身为国、视死如归的人,如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群浴血奋战、不为功名只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脸解锁、自动驾驶、智能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 ( )。那么人工智能背后名为“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你了解吗?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科学家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使机器实现对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学习机制的模仿,让机器拥有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就像传话游戏:给人工神经网络输入数据,数据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层层传递,就像一个人把看到的照片描述给没有看过的人,然后逐个传递,由最后的人来判断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让人工智能学会通过特征对数据进行判断。①深度学习最大的特点是,②分层提取特征,③通过组合低级特征合成高级特征,④再进行预测和判断。⑤人脑神经系统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与这种方法是类似的,⑥有利于发挥机器的数据与计算优势,⑦降低人类的干扰,⑧提高预测准确性。
“深度学习”也存在不安全性。下面是个典型案例:研究者制作了雪山和狗的对比图,先让计算机和人看雪山,二者都能准确判定为雪山;当在图片上添加一点干扰信息后,__________。这个案例说明,尽管机器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像人类那样区分雪山和狗,但实际上它既不认识狗,也不认识雪山。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问题是——什么叫做狗?我们怎么定义一只狗?人类是通过视觉看狗的外形来判定所看到的是狗,但问题是什么是狗的外形?为什么人类的视觉能够在千变万化的外形里确定它是狗?而且有时把狗挡住了,即使遮挡了很多,人仍认识它。人类的视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一点上,机器与人无法相比。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处不在 B.大放异彩
C.无所不能 D.无孔不入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计算机将雪山看成了一条狗,但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
B.雪山在计算机看来成了一条狗,但在人眼中仍然还是雪山
C.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计算机却会将雪山看成一条狗
D.雪山在人眼中仍然还是雪山,但在计算机看来却成了一条狗
21.学校科技节上,文佳同学在“深度学习”科普宣传海报上选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流程图”,请添加一段话,对流程图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全面,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问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微信号“浩宇文韵”
“哗哗哗”的流水声,夹着拖拉机马达的吼声,好像是雄壮的交响曲。
——马烽《三年早知道》
风拂大地,麦浪翻滚;机器轰鸣,昼夜不息;仪表运转,数字跳动……在奋进中国的脚步里,劳动和奋斗始终是最强音。
——《人民日报·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完整版答案暂缺)
1.(3分)C(“很快推广到各阶层“有误。)
2.(3分)A(“重点”错误,唐代工艺只是简单提及。)
3. ①乙 ②士人/士大夫/文人③蒸青工艺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
①首先直陈最主要的原因“宋明两代国力发生变化”;②然后假设辨析,引出另一主因“制作工艺的发展”;③最后用设问阐述炒青与蒸青制作工艺的不同,具体解说“制作工艺的发展”这一主因。
(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不能简单认为茶包冲泡是茶文化的退步。①茶包冲泡遵循饮茶方式“由繁入简”“由精到博”的规律;②降低了饮用门槛,扩大茶叶受众,有助茶文化传播,适应现代生活变化;③茶文化的内涵并不完全寄托于外在形式的繁简。
(每点2分。如从反面立论,认为茶包冲泡“忽略了传统茶文化的仪式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C(A“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误;B 并非“表达对丈夫赵满囤担任水利委员却不顾家庭的不满”;D“纪实作品”“真实记录”有误。)
7.(3分)D(“埋下伏笔”有误。)
8.(4分)
①“早就知道”是赵满囤的口头禅,触发了“我”的回忆,将过去和现实串联起来;②言语中对“新渠”的关注,可见赵满囤的工作热情,为后文写人物的转变埋下伏笔。
(每点2分。第二点回答“人物形象与过去构成对比”亦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塑造了赵满囤 由自私落后到一心为公的具体形象;②其前后形象的变化,映射出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③借助这一人物写出了农业社给甄家庄带来的巨大变化,并由此反映时代变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A C 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3分)C(“何厌之有”的“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2.(3分)D(“始终持理解的态度”有误,由“未尝不怪其恕然径行”可知。)
13.(8分)
(1)鲍叔牙曾经与我一起向君王进言,但多次都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
(4分。大意2分,“三”“不肖”各1分。意思对即可。)
(2)这样以后才明白古人不违背道义而追求私利,这是善于处理交往关系以保全自己和他人美名的做法啊。
(4分。大意2分,“徇”“全”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5分)
①追求并珍惜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友谊;②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接纳其不足;③为了知己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④彼此尊重,不可谄媚而丧失尊严。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分)
A(“及时行乐,消极避世之感”有误。)
16.(6分)
①本诗颈联描写眼前实景,横笛声融入月夜,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展现诗人遗世独立的闲适心境;②《琵琶行》中“村笛”粗俗刺耳的音乐,暗示贬谪地的偏僻与贬谪生活的枯燥,反衬琵琶女演奏的精妙绝伦。
(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在泰山北麓游历,突然遇到暴雨,便停驻在岩石下避雨,心中伤感,于是取琴弹奏。他起初弹奏《霖雨》曲谱,后又创作《崩山》的音律。每弹奏一首曲子,钟子期都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赏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和我的心思一般。我又怎么能在琴声中隐藏我的心声呢?”
材料二:
鲍叔牙死后,管仲扎上衣襟为他哭泣,眼泪如雨水般落下。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或儿子,(您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担货贩卖,我多次在集市上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将有(想要彰显志向)扬名的时候;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但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没有足够的钱财。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材料三: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出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我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后来豫让横剑自刎。他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材料四: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欣赏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后却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元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被天下人所耻笑了。这样以后我才明白古人不违背道义来迁就私利,是善于处理交往关系来保全自己和他人的美名啊。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因此帝王有不能随便召见的臣子,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得到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宾客,(他们)自己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就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难道是相遇相合中的美事吗?
17.(6分)
(1)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每空 1分。凡有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每空1分。凡有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D
19.①“人类是通过视觉看狗的外形来判定所看到的是狗”改为“人类是通过视觉观察狗的外形来判定所看到的是狗”;②“即使遮挡了很多,人仍认识它”改为“即使遮挡了很多,人仍然认识它”。
20.D
21.人工神经网络处理数据时,原始数据输入开始层,经简单加工到后续层,后续层复杂加工后到输出层,输出层给出输出预测,最终得到结果。
22.多个问号的使用,引发读者对“深度学习”安全性及人类视觉认知问题的思考,增强了语言的探究性和吸引力,突出了机器与人类在认知上的差异。
23.作文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围绕“劳动与奋斗”展开的材料作文题,核心在于挖掘劳动奋斗对个人、国家及时代的价值:
一、材料解码:从场景到精神的递进
1. 文本意象的双重指向:马烽笔下“流水声 + 拖拉机轰鸣”,是基层劳动的具象缩影,代表农业生产、基础建设等传统奋斗场景,传递出劳动奋斗的生活质感与实干精神 。
《人民日报》里“麦浪、机器、仪表”,是时代发展的多元映射,覆盖农业、工业、科技全领域,凸显劳动奋斗的广度与深度,强调其是国家奋进的底层逻辑 。
二者关联:从“个体/局部劳动”升维到“国家/全维奋斗”,锚定“劳动奋斗是贯穿个人 - 国家的时代主线”这一核心。
2. “最强音”的深层寓意:“最强音”并非单纯强调“音量大”,而是突出劳动奋斗的不可替代性、持续性与协同性:
不可替代性:劳动创造物质价值,奋斗赋予精神动力,二者共同驱动发展,无其他力量可替代;
持续性:从历史到当下,劳动奋斗始终是中国前行的“主旋律”,从未间断;
协同性:不同行业、代际的劳动奋斗者,共同构成时代“和声”,凝聚成发展合力。
二、立意深挖:多维拆解“劳动奋斗”价值
作文需紧扣“劳动创造 + 奋斗驱动”双内核,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时代反思、青年担当四层破题:
1. 个人成长:劳动奋斗是“人生破壁”的密码
逻辑支点:劳动赋予生存技能,奋斗锤炼精神意志,二者协同塑造个人价值坐标系。
精神升华:劳动奋斗不止是“生存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路径——在“动手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持续奋进”中突破认知瓶颈,让个体从“平凡参与者”成长为“价值创造者”。
2. 国家发展:劳动奋斗是“中国奇迹”的底层逻辑
历史维度:
建国初期:垦荒者(如北大荒建设者)、重工业工人以高强度体力劳动奠定工业/农业基础,诠释“劳动立国”的朴素真理;
改革开放:浙商、粤商等创业者凭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激活市场经济活力,书写“奋斗兴邦”的时代篇章;
当下维度:
硬科技领域:高铁建设者攻克高寒/高原轨道技术,航天团队托举“嫦娥”“天问”,靠精密劳动 + 协同奋斗实现“中国技术突破”;
民生领域:乡村振兴工作队、基层干部以扎根性劳动推动共同富裕,用实干型奋斗践行“人民至上”,体现“劳动是发展基石,奋斗是跃迁引擎”;
时代对比:可引入西方工业革命中工匠劳动推动技术革新、日本“工匠精神”背后的劳动敬畏与奋斗坚持,以国际案例凸显“劳动奋斗是人类发展普适动力”,强化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性。
3. 时代反思:纠偏“劳动奋斗”的认知误区
现实痛点:
青年群体:“躺平”“摆烂”心态蔓延,将劳动视为“负担”,误读奋斗的价值;
社会层面:对体力劳动、基层劳动的“职业轻视”,对“一夜成名”“投机取巧”的过度追捧,扭曲劳动奋斗的本质;
4. 青年担当:以“劳动奋斗”锚定时代坐标
使命聚焦:
科技攻关:芯片、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需青年以科研劳动(实验、算法优化) + 创新奋斗(突破技术壁垒) 实现突破;
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基层场域,需青年以扎根劳动(调研、落地执行) + 实干奋斗(解决实际问题) 践行担当;
三、关键破局点:锚定“最强音”的核心意象,写作时需紧扣“交响曲”“最强音”的隐喻,突出三层内涵:
协同性:不同行业、代际的劳动奋斗者,如“农民的犁铧 + 工人的扳手 + 科研人的键盘”,共同奏响时代“和声”;
持续性:从“拖拉机轰鸣”的过去,到“仪表跳动”的当下,劳动奋斗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强调精神传承;
引领性:劳动奋斗不仅是“跟跑”,更要在科技、民生等领域“领跑”,成为时代发展的引领力量。
参考立意
1. 劳动为基,奋斗为翼,共筑时代华章
2. 以奋斗之姿,续劳动强音
3. 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未来
4. 青春在劳动中淬炼,梦想在奋斗中闪耀
5. 传承劳动火种,奏响奋斗新篇
6. 劳动绘就发展底色,奋斗驱动中国前行
范文
劳动骊歌:奏响时代浩荡长音
马烽笔下的流水声与马达声交织成雄壮的交响曲,人民日报镜头下的麦浪翻滚与数字跳动谱写着奋进的乐章。当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当时代的燃点愈发激昂,劳动的旋律始终是最动人的和声。这声音里,有泥土的芳香,有钢铁的铿锵,更有智慧的闪光,共同奏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劳动的交响曲里,镌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密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背影,在滔天洪水中铸就了最早的治水精神;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智慧,让“天府之国”的沃野千年流芳;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的双手,织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绚丽云锦。从良渚先民的水稻种植到敦煌壁画的千年丹青,从紫禁城的金瓦红墙到港珠澳大桥的蛟龙入海,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奋斗者的足音。正如《诗经》所唱:“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正是这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永恒辉煌。
劳动的旋律中,跃动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生命律动。在贵州“天眼”的反射面板上,南仁东团队用脚步丈量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里,樊锦诗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让千年壁画重焕生机;在南海可燃冰试采平台上,“蓝鲸一号”的钻头正突破技术封锁,向深海要能源。这些新时代的劳动者,既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默默奉献,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证明: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还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无论是在广袤的田野间,还是在浩渺的宇宙中,劳动的价值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劳动的华章里,奏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当“一带一路”的列车穿越戈壁沙漠,当中国工程师在非洲大陆架起通信基站,当维和部队的蓝盔在战乱地区守护和平,中国劳动者正用双手书写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在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舰艇上的五星红旗让同胞热泪盈眶;在抗疫物资生产线上,中国工人24小时不间断的赶制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在气候变化谈判桌上,中国代表团的承诺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些跨越山海的劳动身影,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内涵,展现着一个大国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责任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来时路,劳动的旋律始终激昂;展望新征程,奋斗的号角更加嘹亮。从“晨兴理荒秽”的农耕文明,到“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时代;从“一穷二白”的百废待兴,到“嫦娥”奔月、“蛟龙”探海的科技强国,劳动创造奇迹的故事从未间断。让我们以劳动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新的华章,让劳动的交响曲永远回荡在神州大地,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转载来源:超然客